2021.05.15 基石资本 浏览次数:
5月13日,基石资本宣布将持有的全亿健康股份悉数转让给一家大型知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本次交易为近年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最大的控股型并购交易。
公开资料显示,全亿健康2016年成立,主营业务为药房连锁,由基石资本发起设立,为基石资本第一起创设型控股并购投资。创始管理团队具备多年资深连锁药店经营经验。
自成立起,公司定位是成为“行业内的黑马”,通过“资本+管理+机制”的模式快速发展。全亿健康在江苏收购了常州恒泰、中诚、南通济生堂;在浙江,收购了温州一正和叶同仁;在河北,收购了廊坊一笑堂。第一阶段的策略是“买地方型龙头”,以省为单位输出管理。
2017年,全亿健康完成数十亿元的B轮融资,引入弘毅投资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并在当年进驻四川三个城市,合并整合了四川省内大大小小十多个标的,且在江苏扩大了版图。第二阶段的策略是在某个区域进行“蛇吞象”式的整合,将江苏省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省份。
截止目前,全亿健康在全国拥有约2500家直营药房,是国内销售额排名前十的药房连锁企业。
基石资本投资部董事兼全亿健康副总裁陈书燕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主要经营数据已进入医药连锁行业第一阵营,已有计划登陆境内或者境外资本市场。
基石资本在2016年创立全亿健康,就是看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前景。数据显示,2019年医药流通市场规模超过2.3万亿。随着“两票制”改革推进,医保控费政策推动了药品的价格下降,促进了流通企业间的优胜劣汰,也直接打通了到终端的渠道,促使医药商品对终端销售比例迅速提升。除了医疗机构外,零售端的销售比重也在扩大,近几年头部的药店零售企业每年的销售额、净利润都保持15%以上的复合增长率,这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是市场红利。
此外,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也带动了药品零售的规模。以今年在香港上市的京东健康为例,从2017年至2019年,医药和健康产品为京东健康贡献了八成以上营收,2020年,该业务板块创收近17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0%。
即便如此,相比美国和日本等成熟市场,国内医药流通的市场集中度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2018年美国和日本top4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8.80%和34.24%。显然,在政策的推动下,兼并收购已经成为且将持续成为国内零售药店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目前已经登陆A股和港股市场的药房连锁企业有6家,上市公司良好的业绩也受到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追捧。
在基石资本之后,诸多机构也开始积极布局医药流通赛道,其中不乏腾讯、阿里、高瓴等资本市场的大玩家。
据陈书燕介绍,药店零售行业当下已经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正在经历从“诸侯割据”往“群雄逐鹿”演变的过程,主要玩家分为几派:一派是以华润、国药、上药为代表的大型国有批发兼零售企业,一派是从区域型开店起家的民营企业,如老百姓、益丰、大参林、一心堂、海王星辰等,一派是资本发起的后起之秀,以并购为主,如基石、高瓴旗下的全亿、高济药房,还有一派是京东、腾讯、阿里,控股或参股的线上、线下零售药店布局。这种状态预计会持续几年,短期内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基石资本副董事长兼全亿健康董事长林凌表示:国内药店零售市场是一个超过4000亿元的大市场,极其分散,存量博弈,未来十年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大趋势不会变。基石资本在2016年就看到了这个趋势,本着“集中投资、重点服务”的理念,率先在该领域持续加仓。当时行业整合的趋势还不像现在这般清晰,敢砸重金在这个赛道做控股型交易的投资机构尚无,基石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整合之路也经历过波折,但是方向没错。现在看来,基石打造的“全亿模式”也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收购标的在接管经营后,营业额和利润率均实现了明显提升,基本上都能实现三年翻番的目标。除了收购外,全亿健康近两年也加快了开新店的速度,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自循环。回过头看,全亿健康发展的速度比2016年预期的更快,只花了三年时间就从0做到了50亿规模,且公司从未亏损过,这在国内非常罕见。
据林凌介绍,基石资本作为公司创始大股东,在全亿健康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先后投资接近30亿元,并派多人深度参与公司运营,如:为全亿设计开放的融资平台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协助公司在人口多、消费潜力强、竞争形势适宜的城市和省份,并购区域性龙头企业,拒绝广撒网。此外,在企业发展初期把经营上的自主权更多下放到一线,总部辅以资源的匹配、零售技术的支持以及财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物流、商采等方面的管控,以提高后台的效率和效益等。资本方和管理层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强强联合,取长补短。全亿健康是从0到1的尝试,也印证了基石资本在投资管理大型、控股型项目方面的能力。
对于出售公司股份,林凌表示,基石资本并非不看好医药连锁行业的发展和全亿健康的未来,此次出售更多是基于基金投资期限的考虑。未来基石资本还会持续加码大健康、大消费产业的投资。
基石资本管理资产规模超过550亿元,在消费和医疗健康领域有近20年的投资经验,布局深厚,成功投资案例包括钱大妈、百果园、丽人丽妆、同程旅游、迈瑞医疗、华大智造、凯莱英、新产业、康恩贝、普瑞眼科等。
几年前,我曾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繁荣的根基是什么?
我认为是“重商主义(这里借指市场经济)”与“儒家文化”这两个因素的核聚变,只要我们的体制大门开一条小小的缝,中国老百姓与生俱来的聪明、勤奋、奋不顾身,几千年穷怕了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就能创造一个新天地。
2021年,我见到一个新能源公司的董事长,谈及张维迎所言“直到20世纪70年代,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比唐宋时期好多少”,他说这是真的,1978年他没有见过电,全家所有家当是一个小木柜。1979年,我的好朋友,一个咨询集团的董事长考上了大学,报到前他勤工俭学,骑六七十里山路卖冰棍,山里的一户人家,用几个鸡蛋和他换了一根,全家人排成一排每个人吮吸一囗。
在改革开放前,这是中国普遍的景象。而我们这一两代人,在改革开放后,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40多年过去,我们看到,轻舟已过万重山。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怎么赞扬也不为过!
而另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这也就注定了,我们上山的道路,更加的陡峭。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其发展正常就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我们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中国的政策也是因时、因势而变的。
因此,并非一些简单的因素就能够遏制中国的增长,只要不出现战争这样会扰乱经济进程的极端因素,只要中国依然坚定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保护企业家精神,中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就是坚定不移的。
如果认同这一点,那么无论是短期的政策、市场变化还是长期的中美对抗,都不会让我们产生太大的焦虑。
具体从我们做企业和做投资来讲,也无需过度悲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衰落的同时,也永远有一些行业和企业在崛起。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我们不必纠结于半导体仿佛一年紧缺、一年过剩,因为问题的核心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离不开半导体技术,而中美对峙、科技封锁,将进一步迫使中国在所有科技领域谋求自主可控,进一步迫使中国以举国体制解决创新问题。同时,当一项投资吻合科技进步趋势和政策引导的双重影响时,其估值亦将脱离传统财务模型。这些才是中国硬科技投资的重要的底层逻辑。
看待资本市场,我们更不必计较一时的股价波动。回顾历史,在资本市场发生剧烈调整时,那些优质的企业往往也会出现大幅下跌,但不同的是,优秀企业不仅能收复失地,还能再攀高峰。因此,我们继续坚定地布局那些有核心技术、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而从我们的投资经历来看,那些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最终都带领我们穿越了周期,并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回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