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2 浏览次数:
“启新程·应变局·稳中行·创新机”,2022年6月16日至17日,由深圳市私募基金商会、私募排排网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深圳)私募基金高峰论坛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
会议上,基石资本合伙人陈延立受邀就“动荡变革与科技新周期:私募股权行业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发表观点。陈延立对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的股权投资与企业经营提出了自己建议。本文整理自其发言。
现在大环境不太好,大家应该怎么做?关于大环境的困难,讨论比较多。我的看法是,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挑战和困难。作为一个有二十多年历史的股权投资机构,基石资本经历了很多轮经济周期、科技周期,也迎来了一次又一次市场的回归。所以我们对于行业目前面临的困难,也是见怪不怪。低迷过后是机遇,这是支撑我们长期信心的来源。做投资的人内心本质上是乐观的,不乐观不会坐在这个地方。特别是在现在复杂的大环境下,我们还聚在一起,讨论投资的话题,说明大家内心有非常强烈的乐观和进取。所以无论如何,讨论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如何进取,因为投资本身就意味着进取。
怎么进取?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微观的事情。我们董事长张维有一个观点是“投资和宏观经济无关”,任何论断性的语言可能都会引起歧义,我们想说的其实是改变不了宏观也预测不了宏观,只能适应宏观,做好自己的事情;另外一层意思,很多决策的成败更取决于微观、具体层面的评估和取舍。
宏观的变化肯定是有影响的,不可能看不到。纳斯达克指数从1万6跌到1万,科创板从1700多跌到800多,这两天回到1000点。科创板很多项目上市之初动辄上千亿,现在不到百亿,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有的细分领域预期发生根本改变,逻辑发生大的改变。有的泡沫破了,就再也回不来,对于一些领域就不要幻想市场会回来。特别是靠烧钱、泡沫和预期支撑的领域。
现在大家比较怕,市场也冷静很多,恰恰是相对比较安全的时候。回头看科创板,1700点肯定是危险的时候,现在1000点谈危险只是恐惧情绪的延续,这种情绪没有任何意义。同理,上证指数3000点的时候谈危险也没有意义。大家熟知的一个投资法则是逆向投资。所有人在讨论战争、周期、政策风险的时候,这个世界仍然在继续运转。
现在是回归投资本源的机会。投资本源是什么?找到有竞争力、有创新性、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这样的企业长期来看一定会在市场上有比较好的表现,但短期也仍会有波动。股权投资机构,还是要坚持长期思维,短期的东西不要太看重。核心还是要看:投资的标的过上五年是不是还在?行业地位是不是靠前?行业整体发展是不是良性?而不是追逐风口,追逐泡沫,玩击鼓传花。
行业布局方向决定不了投资的成败。这方面大部分时间,大家观点都差不多。比如新能源,前景肯定很广阔,大家都在关注、都在讨论。但是一个具体项目放到你面前的时候,100亿估值搞不搞,明天给你打个九折搞不搞?往往这个时候各家机构面临同一个项目做出的决策都不一样,也许你的决策是对的,也许是错的。即使在同样大的思路和方向下,在具体决策时也是会非常差异化,机构之间的业绩差异也来源于此。
投资最大的风险是亏钱。为什么亏钱?最多的原因是买得贵。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赌对了方向,买对了标的,但买贵了,没挣到钱。更不用说一些建立在泡沫和击鼓传花逻辑上的投资了。现在正好可以把市场泡沫——无论是一级市场泡沫还是二级市场泡沫——给挤一挤,让大家可以逢低买入。始终记得要警惕泡沫、在意估值。热的时候保持一点清醒,相反市场低迷的时候保留一点信心。
市场好的时候,心态容易投机、浮躁,追逐热点,推高估值,后果显而易见。目前如果看到好的企业,估值合理,反而是逆市布局的时候。当然挑战和煎熬肯定有的。冷暖自知,大家做好自己的项目,做好每一个决策才是王道。
宏观环境不好,创业者面对的挑战无疑要大大高于投资人,投资人可以不投也可以慢点投,有点弹性。但是对创业者来说,只能把企业做下去,别无选择。
前几年市场比较高涨的时候,有的创始人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资本市场特别热衷,核心工作就是千方百计推高估值。个别创始人甚至就是投行出身,当然和投资人的沟通会更顺畅一些,知道你关注什么,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就是容易浮躁和短视。投资人如果有一些急功近利,还好理解,因为投了钱要收回来,但是做企业的人非常忌讳浮躁、投机。大环境不好,是要降降温,回归做企业的本质,把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内部管理打磨好。做企业必然是厚积薄发,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另外,大环境不好相当于是压力测试,有可能是极限施压,如果现金流断掉了,企业会很惨,投资人也会跟着很惨。因此企业还是要做好财务规划,特别是依赖资本市场融资输血、烧钱的企业。最近跟一个港股18A上市的创新药企业交流,他们是很好的企业,研发管线很多。创始人认识到,每年只有投入,没有收入,当下还是要把管线按轻重缓急进行梳理,根据现金流状况做更精细的打算,先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经营。企业家要精打细算,不能拿了投资人的钱就去烧。一些商业模式是以烧钱为核心的,现在投资人也不捧场了,本来要飞的,燃料不够,结果飞了一半直接就掉下来了,企业和投资人都倒霉。
企业家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找到下一个落脚点,不要总想着一飞冲天,这样企业才能走得长远。
几年前,我曾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繁荣的根基是什么?
我认为是“重商主义(这里借指市场经济)”与“儒家文化”这两个因素的核聚变,只要我们的体制大门开一条小小的缝,中国老百姓与生俱来的聪明、勤奋、奋不顾身,几千年穷怕了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就能创造一个新天地。
2021年,我见到一个新能源公司的董事长,谈及张维迎所言“直到20世纪70年代,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比唐宋时期好多少”,他说这是真的,1978年他没有见过电,全家所有家当是一个小木柜。1979年,我的好朋友,一个咨询集团的董事长考上了大学,报到前他勤工俭学,骑六七十里山路卖冰棍,山里的一户人家,用几个鸡蛋和他换了一根,全家人排成一排每个人吮吸一囗。
在改革开放前,这是中国普遍的景象。而我们这一两代人,在改革开放后,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40多年过去,我们看到,轻舟已过万重山。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怎么赞扬也不为过!
而另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这也就注定了,我们上山的道路,更加的陡峭。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其发展正常就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我们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中国的政策也是因时、因势而变的。
因此,并非一些简单的因素就能够遏制中国的增长,只要不出现战争这样会扰乱经济进程的极端因素,只要中国依然坚定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保护企业家精神,中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就是坚定不移的。
如果认同这一点,那么无论是短期的政策、市场变化还是长期的中美对抗,都不会让我们产生太大的焦虑。
具体从我们做企业和做投资来讲,也无需过度悲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衰落的同时,也永远有一些行业和企业在崛起。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我们不必纠结于半导体仿佛一年紧缺、一年过剩,因为问题的核心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离不开半导体技术,而中美对峙、科技封锁,将进一步迫使中国在所有科技领域谋求自主可控,进一步迫使中国以举国体制解决创新问题。同时,当一项投资吻合科技进步趋势和政策引导的双重影响时,其估值亦将脱离传统财务模型。这些才是中国硬科技投资的重要的底层逻辑。
看待资本市场,我们更不必计较一时的股价波动。回顾历史,在资本市场发生剧烈调整时,那些优质的企业往往也会出现大幅下跌,但不同的是,优秀企业不仅能收复失地,还能再攀高峰。因此,我们继续坚定地布局那些有核心技术、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而从我们的投资经历来看,那些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最终都带领我们穿越了周期,并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回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