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再谈创新之道:国家与企业的未来——2023中国前海企业家峰会成功举行

2023.04.2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4月20至21日,由深圳市前海管理局指导、基石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23中国前海企业家峰会”在深圳成功举行。本次峰会以“再谈创新之道:国家和企业的未来”为主题。围绕创新环境、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多位重量级的企业家、科学家、学者和投资家进行了精彩演讲与深入讨论。


1931689836013_.pic.jpg

会议首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党工委委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文娉作开篇致辞。文娉介绍了前海的发展环境、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她表示,前海已经由创业的十年迈向了黄金的十年,当前的前海充满机会、充满想象、充满生机,前海深港合作紧密、法治环境优越、跨境金融便利、改革创新活跃、开放成效显著,诚邀各位企业家朋友们前往前海交流考察,投资前海、共赢未来。


1941689836020_.pic.jpg

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以《莫愁前路无知己》为主题,表达了他对投资与形势的思考。针对当下对于“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隐忧,他表示,中国青山在、人未老,中国人的创业精神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决定中国未来的力量是新钱。中美对峙、科技封锁下中国对于自主可控的需要,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决定了硬科技是长达十年的投资主题。他呼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保护企业家精神,共建企业家社会。

在科技发展方面,峰会探讨了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些科技方向,包括人工智能、碳中和、智能制造和合成生物等。

1951689836029_.pic.jpg

其中,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认为,在深度学习的重大突破之后,AI已经来到从1.0迈入2.0的拐点。他看好三大投资机会:一是各行各业的垂直AI助理方向,二是AI2.0平台,三是AI基础设施。

1961689836034_.pic.jpg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XbotPark机器人基地发起人、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李泽湘结合自身数十年的研究和创业孵化的经历,分享了他对大湾区端到端科创生态体系建设的探索。

1971689836039_.pic.jpg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分享了他对绿色甲醇氢能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实现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的一种新技术路径。

1981689836044_.pic.jpg

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系主任、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孟庆虎以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区别为引,解读了ChatGPT时代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

1991689836050_.pic.jpg

华为云首席专家(工业软件技术领域)、华为云工业软件CTO方志刚解读了如何借助云计算来重塑工业软件的格局,并提出了DISA联盟工业软件云平台上的五大赛道投资机会:工业软件根技术(计算几何、计算力学、元数据驱动多租DME等),SaaS工业软件,场景化SaaS工具链,云工厂,工程知识交易所。

2001689836056_.pic.jpg

泉峰控股董事长兼CEO、泉峰汽车董事长潘龙泉从泉峰自身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他对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2011689836062_.pic.jpg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合成生物化学中心执行主任罗小舟从进化的角度,介绍了合成生物学的巨大作用、广泛应用与发展方向。

2021689836066_.pic.jpg

在投资方面,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用详实的数据,分析总结了2023年的中国创投新趋势。

2031689836076_.pic.jpg

基石资本董事总经理黄翊玲从创新器械与术式衍进的角度,分享了她对2023年医疗器械投资的看法。

2041689836081_.pic.jpg

圆桌论坛环节,中安半导体董事长曾安,东方晶源董事长兼CTO俞宗强,大普微董事长、中国集成电路知识产权联盟副理事长杨亚飞,晶瑞电材董事长、基明资本董事长李勍,香农芯创CEO李小红,在基石资本合伙人杨胜君的主持下,从自身在半导体业界的丰富实践经验出发,共同探讨了“新举国体制与硬科技发展”。

4月21日,峰会就当下的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及其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2051689836086_.pic.jpg

清华大学首届文科资深教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阎学通对新国际格局下的中美关系走向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解读。

2061689836091_.pic.jpg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孙立平,分享了他对中国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为如何在不确定性时代寻找确定性提出了他的建议。

至此,2023中国前海企业家峰会圆满结束。

几年前,我曾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繁荣的根基是什么?

我认为是“重商主义(这里借指市场经济)”与“儒家文化”这两个因素的核聚变,只要我们的体制大门开一条小小的缝,中国老百姓与生俱来的聪明、勤奋、奋不顾身,几千年穷怕了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就能创造一个新天地。

2021年,我见到一个新能源公司的董事长,谈及张维迎所言“直到20世纪70年代,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比唐宋时期好多少”,他说这是真的,1978年他没有见过电,全家所有家当是一个小木柜。1979年,我的好朋友,一个咨询集团的董事长考上了大学,报到前他勤工俭学,骑六七十里山路卖冰棍,山里的一户人家,用几个鸡蛋和他换了一根,全家人排成一排每个人吮吸一囗。

在改革开放前,这是中国普遍的景象。而我们这一两代人,在改革开放后,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40多年过去,我们看到,轻舟已过万重山。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怎么赞扬也不为过!

而另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这也就注定了,我们上山的道路,更加的陡峭。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其发展正常就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我们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中国的政策也是因时、因势而变的。

因此,并非一些简单的因素就能够遏制中国的增长,只要不出现战争这样会扰乱经济进程的极端因素,只要中国依然坚定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保护企业家精神,中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就是坚定不移的。

如果认同这一点,那么无论是短期的政策、市场变化还是长期的中美对抗,都不会让我们产生太大的焦虑。

具体从我们做企业和做投资来讲,也无需过度悲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衰落的同时,也永远有一些行业和企业在崛起。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我们不必纠结于半导体仿佛一年紧缺、一年过剩,因为问题的核心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离不开半导体技术,而中美对峙、科技封锁,将进一步迫使中国在所有科技领域谋求自主可控,进一步迫使中国以举国体制解决创新问题。同时,当一项投资吻合科技进步趋势和政策引导的双重影响时,其估值亦将脱离传统财务模型。这些才是中国硬科技投资的重要的底层逻辑。

看待资本市场,我们更不必计较一时的股价波动。回顾历史,在资本市场发生剧烈调整时,那些优质的企业往往也会出现大幅下跌,但不同的是,优秀企业不仅能收复失地,还能再攀高峰。因此,我们继续坚定地布局那些有核心技术、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而从我们的投资经历来看,那些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最终都带领我们穿越了周期,并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回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和创新者思想共振

订阅基石资本
订阅基石资本电子邮件,获取基石新闻、项目进展及最新研究通讯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