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互联网点火者——网景: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开启

2020.08.09 基石资本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25年前的今天,1995年8月9日,
互联网时代的大幕拉开了

点开邮件的时候,23岁的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不会想到,18个月之后,他将为自己挣得5800万美元的身家,顺便,改变了互联网的历史。

现在的他只是一名刚刚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在硅谷一家小公司做着令他厌倦的、年薪8万美元的网络安全编程工作。

他点开邮件。



image.png



事实上,他认识吉姆·克拉克(James H. Clark)。他在学校做兼职程序员的时候,曾使用过硅图(Silicon Graphics,SGI,硅谷图形公司)的工作站电脑,这台昂贵电脑上先进的3D绘图功能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大约10分钟后,他回复了邮件。

image.png




image.png

△吉姆·克拉克马克·安德森

 


一、由冬到春:网景公司与互联网行业的诞生


1994年2月,邮件对话后的第二天早晨7点半,马克·安德森和吉姆·克拉克在硅谷的一家咖啡厅见了面。
正如邮件所说,50岁的吉姆·克拉克是硅图的创始人及前任董事长,硅谷的传奇人物。他出生贫寒,高中辍学后当了几年海军,其后又重返校园,在犹他州大学取得了计算机博士学位,几番辗转后到了斯坦福大学任教。1981年,以他在学校开发的3D绘图软件为基础,克拉克带领几位斯坦福的学生创办了硅图。克拉克设计的几何引擎实时处理3D图形的能力胜过以往的任何芯片,他们的3D绘图工作站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模拟现实,你可以用它来设计汽车、飞机等一切东西,也可以用它来制作电影特效,比如著名的《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
出众的技术能力让硅图蒸蒸日上,成为了一家数十亿美元的公司,然而克拉克却没有由此得到应有的回报:由于早期没有意识到股权的价值,他以极低的估值接受了风投的投资,又在后续的融资中不得不一再稀释股权,导致最后只剩下了3%的股份。与股份一同被夺走的还有公司的控制权,他与大股东及其他高管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在内部政治斗争中一败涂地。克拉克离职时,硅图的市值是22亿美元,但他只带走了大约1000万美元。
怒火中烧、意欲复仇地他尚未离开便已开始筹划东山再起,而第一步就是找到一名工程师——他知道的优秀工程师都已被他网罗至硅图。幸好有同在硅图的老朋友比尔·福斯雪中送炭,对方只给了他一个名字:马克·安德森。
“谁是马克·安德森?”克拉克发出了和我们一样的疑问。
马克·安德森是浏览器“Mosaic(马赛克)”的编写者。
安德森就读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是全球领先的计算机研究机构,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就坐落于此。他们是互联网主干网络的一部分,在1992年时拥有仅有的26台万维网服务器的其中一台。
在英国工程师蒂姆·伯纳斯·李 将他的发明万维网(WWW)于1991年向全世界开放之后,各地陆续开始了互联网建设。当时互联网主要定位于学术研究,并不易用,比如它要求你有Unix基础,即使当时已经有了几款浏览器,但便利程度仍然不足。
正在NCSA兼职、时薪6.85美元的安德森有更大的抱负,他希望发布一个用户友好、简单易用的浏览器,为所有人而不是少数高端用户打开网络之门,让大家都可以轻松地获取互联网上的信息,使某一天在网络上看到新闻、图片、商业信息、视频都成为可能。
于是安德森在本职工作之余开始了自己的伟业。他还用自己极富感染力的热情赢得了全职雇员埃里克·比纳的帮助,比纳是一个更好的程序员,他根据安德森的功能设计完成了大部分的原始编码工作。1993年1月23日,只用了短短几周,两人就通过电子邮件发布了一个名为X-MOSAIC(因为它在X-WINDOWS平台上运作)的新网络浏览器,并向全世界开放下载。
“太酷了!”和安德森一起在NCSA兼职的小伙伴感叹,也充满热情地加入了项目小组。他们编写了不同平台版本的浏览器,并开发了配套的服务器。小组还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创新,就是将图像直接嵌入到网页中——这是我们目前习以为常地浏览方式,但在此之前,网页的所有内容都是文本,你需要点击链接、跳转到一个新页面去查看图像。这项发明让只想将网络用于学术而非娱乐的蒂姆·伯纳斯·李大为不爽,还骂了安德森一顿。但那又怎么样呢,这不仅铸就了Mosaic浏览器的辉煌,也成为了互联网成功的重要原因。
刚发布18个月,Mosaic就被下载了约300万份。那时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Mosaic上网的,这些人通过Mosaic看到了网络是什么,网络可以做什么,于是也开始建设自己的网站,从1993年1月到1994年底,全球网站数量从数百个增加到了数万个,网络主机的数量增加了10倍。
Mosaic小组也开创了一种新的软件开发方式,用户如果对产品有意见或建议,可以直接通过邮件或留言板向制作者反馈,他们会迅速更新、改进产品。硬件领域的开发周期一般是几年和几十年,而在网络世界,从现在开始,它变成了几周。
能看到Mosaic价值的显然不只有我们,姗姗来迟的NCSA强行宣告了他们对产品的所有权。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支付了这群兼职大学生6.85美元的时薪,那么他们非本职工作的产出也应当归学校所有。当Mosaic登上了《纽约时报》头条的时候,NCSA主任拉里·斯马尔在采访中说,“Mosaic是通向网络空间的第一个窗口”,只字未提安德森团队。
在这点上安德森没有克拉克幸运,斯坦福大学对师生用自己在学校研发的技术出去创业的态度是非常开明的,也不觊觎创业所得,但伊利诺伊大学显然不这么想,在1993年底安德森毕业的时候,NCSA向他提供了一份全职工作,前提是他彻底告别Mosaic项目。
安德森没有选择向官僚主义低头。他甚至没有去拿毕业证。
他选择和克拉克一起在咖啡馆吃早餐。拥有相似个性与境遇的二人一见如故,当最后一口咖啡被喝完,他们已经决定要共同创业。
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打算继续做浏览器——安德森当时还没从Mosaic的阴影中走出来。他们想了几个点子,比如为任天堂开创网络服务,但之后都被否决了。
最终,安德森说:“我们可以做一个Mosaic杀手。”当时伊利诺伊大学已经把安德森和他的伙伴们的成果商业化了,他想要开发一个更好的浏览器,彻底取代Mosaic。
一拍即合。克拉克兴奋地大叫:“如果你能招募到Mosaic小组所有的成员来做这件事,我一定投资!”
1994年4月4日,Mosaic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正式成立了。
此后安德森和克拉克迅速飞到了伊利诺伊,面见当时大部分还没有毕业的Mosaic小组成员。
在旅馆里,克拉克对7位工程师发出邀请,他给每个人都开出了6.5万美元的年薪,更重要的是,每人10万股的公司股票。
克拉克信心满满地给年轻人画大饼:“5年内,如果一切按我希望的那样发展,我的目标是让你们每一个人都至少赚到1000万美元。”
书呆子们对股票并没有概念,他们认为开发软件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巨大价值,对时薪6.85美元的他们来说,10万美元就是想象的上限了。他们不了解克拉克,但是他们信任马克。在极具说服力和激情的克拉克的感染下,7位工程师当场就兴奋地决定要加入他们。
被投资人套路过的克拉克没有选择也去套路这些年轻人。工程师出身的他对这些年轻的工程师相当厚道。他把Mosaic小组的技术结晶估价为300万美元,所以他为取得50%股份也出价300万美元——当年他的投资人用80万就买下了40%的股份。由于让这些年轻人成为创始人而不是打工者,他赢得了当时还无知无觉的学生们的高度尊重。

image.png

△网景最初的团队成员:Chris Houck,Aleks Totic,Marc Andreessen,Jon Mittelhauser,Jim Clark,Lou Montulli,Rob McCool
来源:Andy Freeberg;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人手到位后,下一步就是开发新产品以及筹集到开发新产品所需要的钱。克拉克的300万显然并不足以支撑他们的事业,但这已经是他从硅图赚到的钱的近三分之一了。
沙丘路的风投们闻风而动,但克拉克的高要价吓跑了很多公司——他给出的新估值是他购买时的3倍,1800万美元。一直关注克拉克举动的NEA(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合伙人迪克·克拉姆里奇有意投资,但他最高只愿给1200万美元的估值,就让KPCB的合伙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帮忙砍砍价。没想到,杜尔选择踢开他,直接满足了克拉克的要求。
“这像是给豪生酒店的菜单配上了图片。你可以不懂菜单的语言,用手指指就可以点菜。”杜尔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浏览器的意义。而安德森对他说:“这个软件将改变世界。”
这个之后还投资了亚马逊和谷歌的男人不仅极富眼光,对企业管理和人才招募亦颇有才干,他应克拉克之邀加入了董事会,并帮忙招募到了公司的多位重要高管,包括CEO吉姆·巴克斯代尔(Jim Barksdale)。
 
开发新产品的时间非常紧迫,因为他们相信网络时代赢家通吃。而且在7名工程师辞职的那天,NCSA已将Mosaic未来所有的商业权利授予一家名为Spyglass的公司,而比这更可怕的是,他们担心他们的行动会惊醒一个沉睡的巨人——微软。就在Mosaic公司成立后的3天,微软也举办了会议讨论未来投资网络的可能性,但那时这个PC时代的霸主尚未意识到网络的商机。
工程师们毕业后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一天工作18-20个小时,累了就直接睡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在这样的努力下,他们浏览器的Beta版本Mosaic Netscape 0.9得以在1994年10月13日就成功发布。副作用是,他们也开启了整个互联网行业“007”的不良风气。

image.png

Netscape Navigator 1.0
Navigator(领航员)浏览器大获成功,迅速成为当时最热门的浏览器。此前,Mosaic及其变体已经占据了95%的浏览器市场,但仅发布两周后,Navigator就拿下了18%的份额,到1995年春天,该Beta版本和正式的1.0版本大概被下载了600万次,市占率达到了55%。
这一方面是基于Navigator远胜Mosaic的质量及其以日计算的更新速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极富竞争力的价格——0。
没错,从诞生之日起,“免费”与“自由”就是互联网的信仰,它的创造者蒂姆·伯纳斯·李也选择了放弃专利,将它无偿向全世界开放。对于小镇青年马克来说也是如此,他之所以开发浏览器,就是因为他小时候在农场小镇上接触不到太多知识,书店离他家足有一个小时车程。而且他从微软的成功中看到,只要你占据了足够了市场份额,挣钱绝对不是问题。
因此,他们面对的新难题是,如何给公司创建一个商业模式。最终他们确定了一个“免费又不免费”的模式:学生和教育者们是免费的,其他用户需要可以免费试用90天,之后需要支付39美元(后来涨到49美元)。不过实际上对个人用户的收费并没有真正严格执行。但从企业用户身上,他们获利颇丰。这种模式中国用户想必似曾相识,许多国外的软件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重要策略就是先通过放纵盗版抢占市场,达到垄断地位后,再从企业用户那里收取高额的版权费。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大危机正在到来,那就是与伊利诺伊大学的版权纠纷。伊利诺伊大学直指他们公司剽窃,要求他们向Spyglass申请代理权。但在克拉克和Mosaic小组看来,一方面Navigator的代码是重新写就的,与Mosaic毫不相关,另一方面Mosaic版权的归属其实颇有可待商榷之处。
但伊利诺伊大学也是骑虎难下——“这个坚持绝无例外情况,共有20家公司获得了Mosaic的代理权,所有的下包厂商都认为伊利诺伊大学必须为维护他们的知识产权而战。”拉里·斯马尔向媒体表示。在《华尔街日报》已经直接评价Navigator比Mosaic快10倍的形势下,如果不遏制Navigator的发展,Spyglass的巨大利益无疑将付诸东流。
克拉克勃然大怒,却又不得不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解决问题。他们准备了多套方案,上策当然是和解,为此他愿意付出一部分公司的股票。他们也接受了法律专家对Navigator代码的检验,用以证明清白。下策是直接到法院提交诉讼,这对一个新生的、追求速度的公司来说,是万不得已不会选择的一条路。同时,他们把公司的名字改成了Netscap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网景通讯公司),彻底抹去了Mosaic的痕迹,避免商标纠纷。
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据说,网景同意向大学支付220万美元的赔偿金,并根据未来的业务额外支付140万美元。对方拒绝了网景用公司股份代替现金支付的提议——这将让他们在几个月后损失数千万美元。
但他们还是成功给网景挖了一个大坑:就在和解那两周,微软公司免费取得了Mosaic的代理权。免费!
 
1995年5月初,吉姆·克拉克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今年8月,网景一定要在纳斯达克上市!
显然,他是公司内外唯一一个这么想的人。截至1995年6月,这家成立了14个月的公司累计收入仅为1732万美元,还亏损1278万美元,而按照以往的成功经验,一家公司最好在成立3年以上、至少连续四个季度盈利后再考虑IPO。
但克拉克感觉他们正在生死时速之中。5月发生了2件事,一是他们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Spyglass提交了上市申请,二是比尔·盖茨发布了一个名为《互联网浪潮》的备忘录,明确提出要将公司的工作重点放到互联网上,“给互联网分配给最高级别的重要性”。最可怕的敌人已经从沉睡中醒来了。
从私心来讲,帆船爱好者克拉克刚看到了一艘叫“朱丽叶”的帆船,他迫切地想要赚钱买一艘差不多的,还得比那大一些。
而且克拉克认为,IPO是一个绝佳的营销方式。
虽然3个月后就上市的提议让公司的其他人还有投行感到疯狂,但对互联网行业的信心还有竞争压力促使他们决定,勇往直前,全力冲击上市!
上市准备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新生的互联网行业的光环在媒体的渲染下形成了致命的吸引力,网景的路演得到了超乎想象的欢迎,火爆程度堪比演唱会,500人的宴会厅被挤得水泄不通,还有一堆人被堵在门外进不来。这些投资者想了解的不仅是网景本身,还有它代表的互联网行业,这俨然不仅是一个商业机会,还扩大为一种文化现象。华尔街也表现出狂热,一般公司路演在一个城市会见3-4个分析师,他们要见50-75个。投资者们已经错过了微软,不想再错过下一个微软了。
网景原本想把发行价定位14美元,但投资者的热情让他们在最后时刻改变主意,翻了一倍变成28美元。
总之,一切都在飞速地向前推进,很快就到了1995年8月9日,网景上市那一天。
那天之后,世界将完全不同。
  


二、由夏到冬:网景上市开启的财富神话,互联网泡沫的产生与破灭


“71美元!”
上午11点半,开市许久后,网景的开盘价格才终于出来。想要购买股票的人实在太多了,以至于无法形成有序的市场,导致不得不延迟开盘。但这个价格无疑给了他们意外之喜。
那是何种的狂热呢,如果你拨打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的电话,它会自动答复:“欢迎您致电嘉信理财,如果您想了解网景IPO的信息,请按1”。在摩根士丹利,一位散户提出将自己的房屋抵押,并将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购买网景股票。
上市第一天,网景股价一度涨到了74.75美元,最后收盘于58.25美元。一天之内,网景产生了40个百万富翁。
那一天结束后,克拉克16个月前对年轻工程师们吹过的牛全都成为了现实。他得以挺直腰板对他从硅图挖过来的证券行政助理迪安说:“我曾说过我将使你成为百万富婆,我真的实践了诺言。”
拥有公司约20%股份的克拉克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他的股份在那天价值6.63亿美元。他不只可以买帆船,还能买飞机了——他将“663”这三个数字喷到了机尾上,以纪念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
安德森身价也达到了5800万美元。前一天工作到凌晨3点的他半梦半醒地看了一眼股价,又再次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华尔街日报》评述:“通用动力公司花了43年的时间才成为一家市值27亿美元的公司,网景只花了大约一分钟。”
《纽约时报》则以《带着网络的印记,尚无盈利,新上市股票一举成为华尔街的最爱》为题撰文,“以网景上市的股票数量而言,已创下华尔街有史以来最佳的开市记录”,“这种蜂拥现象象征着网络已激起一股投资热潮,从个人电脑问世初期至今,十多年来在科技界里不曾出现如此狂热程度”。
1995年12月5日,网景的股价达到每股171美元。
1996年初,网景浏览器的市场份额达到近90%。同年,赤脚坐在王座上的安德森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image.png

△网景创始人马克·安德森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来源:《时代周刊》
1996和1997年,网景的销售收入分别飙升至3.46亿美元和5.33亿美元。
从网景开始,一个典型的“硅谷故事”诞生了:几个辍学的大学生捣鼓出了一个新发明,在车库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拿到了几笔高额的风险投资,不久之后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创始人都成了亿万富翁,早期员工也成了百万富翁。无数人才就这样怀抱着“硅谷梦”涌向硅谷。
这并不是纳斯达克第一次上演财富传奇,比尔·盖茨们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财富偶像,但网景的故事是全新的。一是它的成长速度惊人,从成立到上市,它只花了16个月,而微软花了11年。二是网景当时还未实现盈利,人们购买的是一个新产业看不到的未来。网景的成功颠覆了华尔街的想象。
所以网景的上市真正点燃了“硅谷梦”。就像网景的CEO巴克斯代尔说的那样,“网景的上市带动了很多事情。技术人员开始对这些新科技感兴趣,商人因这些技术可以带来的利润而激动。这些年轻新贵的出现让其他人也开始跟风,他们想,‘如果这些毛头小伙都可以赚到大钱,我也可以’”。
为了一夜暴富的梦想,大量的人才和风险投资涌入硅谷。1995-2000年,硅谷大约创造了17.2万个高科技岗位。1994年,美国的风险投资仅为384.3亿美元,占美国GDP的0.053%;到2000年达到峰值时是990.976亿美元,占GDP的0.97%。其中,投资到互联网领域的风投金额由7.07亿美元增长到了769.84亿美元,增加了100多倍;投资到硅谷的金额则由9.98亿增加到了317.55亿美元,增加了30倍。
网景之后,资本市场接受了新的估值模式,它基于企业长期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短期利润的最大化。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也随之改变,“快速成长”、无视甚至追求亏损,成为互联网公司的圣经。当时甚至出现了亏损越多、估值越高,扭亏为盈后估值反而降低了的荒唐现象。
正如作家迈克尔·刘易斯评论的那样,“你必须证明自己不是现在的公司,而是未来的公司。最具吸引力的公司变成了处于无限可能状态的公司”。
许多我们熟悉的企业,雅虎、亚马逊、eBay、英伟达都在这一互联网浪潮中飞速成长起来。
1995年,网景上市的那一年,贝佐斯在车库中建立了亚马逊。“快速成长”由网景所创造,如今它被亚马逊发扬光大了。贝佐斯在当时致力于通过“烧钱”迅速建设基础设施、抢占市场份额,从而建立起自身的长期市场领导地位。
1997年亚马逊在纳斯达克上市,但一直未实现盈利,1999年亏损7.2亿美元,2000年亏得更多,14.1亿美元,累计债务达到20亿美元。因此,现在被公认为伟大企业的亚马逊,在当时被视为互联网泡沫的典型代表。
《纽约时报》说“亚马逊是一家建立在一层薄得不能再薄的泡沫上的市值200亿美元、有2100名员工的公司”,《巴伦周刊》将亚马逊评为“市场上股票被高估最多的公司”。他们认为Barnes & Noble(美国最大的实体书店)会把亚马逊彻底摧毁,将亚马逊嘲讽为“Amazon.toast” “Amazon.bomb” “Amazon.org”(亚马逊永远也无法盈利,应该用非盈利域名)。

image.png

△1999年和2009年的《巴伦周刊》,从“亚马逊炸弹”到“世界最佳零售商”,需要10年
来源:《巴伦周刊》

总之,泡沫就这样越吹越大,1995年初至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从743点上涨到了峰值5132点,涨幅达590%。这期间,平均每年有200家科技公司在美国上市,虽然大部分质量很差,但依然备受追捧,平均首日涨幅达50%。在泡沫的巅峰,1999这短短一年内,美国新创造了250位亿万富翁和成千上万的新百万富翁。
盛极必衰,泡沫破灭了,纳斯达克指数19个月下跌了78%,见底于1108点;网络股指数的跌幅超过了95%。亚马逊、苹果、奈飞、英特尔等巨头无一幸免,最多的甚至跌去了9成市值。2001年成为了一个“核冬天”。
到2002年底,在1995-2000年上市的公司中,有50%已经消失,72%股价低于IPO价格。

image.png

约翰·杜尔此前曾多次说“互联网是这个星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合法的财富创造活动”,现在他不得不自嘲地改为“互联网是这个星球历史上最伟大的财富创造(和蒸发)”。
但这些泡沫也并非完全没有留下东西。比如它推动了海量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互联网的普及铺平了道路。以宽带为例,1996-2001年间,电信公司在美国铺设了8020万英里的光缆,是2001年实际需求的20倍。2004年时,带宽成本下降了90%以上。1995年,美国只有14%的成年人上网,到2013年,这一比例达到了85%。
很多好企业也因为泡沫获得了持续发展的资金,比如亚马逊在泡沫顶峰时融到了不少钱,这让它在2000年末还拥有11亿美元的现金,因此在最低谷也能坚持一直以来的战略。
就像比尔·盖茨1999年对泡沫的点评:“它们当然是泡沫,但你们没有问到点子上。泡沫给网络行业带来了很多新资本,这必将更快地推动创新。”
 
但不管是泡沫如何轰轰烈烈地膨胀,又轰轰烈烈地破灭,都与网景无关了——他们已经倒在在了那前夜。
罪魁祸首当然就是微软。微软在1994年底拿到Mosaic的授权后便着手开发自己的Internet Explorer(IE)浏览器,1995年8月,IE 1.0发布。
1995年12月7日,微软宣布要将浏览器免费捆绑到操作系统上,也就是说,只要你的电脑是Windows系统,你就能免费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和今天一样。而且比尔·盖茨的野心非常直白:“我们想成为因特网最好的客户软件。”
接下来的5天,网景的股价跌了28%。
微软当时占据了90%以上的PC操作系统市场,他们有垄断地位,他们有更多的人才、更多的资金、更多的客户以及更多可供交换的资源。他们不在乎在浏览器上赚不到钱,但将浏览器作为绝大部分收入来源的网景做不到。虽然当时IE浏览器在技术上与网景还有较大差距,但微软相信,垄断及其附带的力量足以迅速填平这一鸿沟。他们猜对了。
1997年第四季度,网景的营收在连续10个季度的增长之后突然下降了17%,亏损8800万美元。
1998年2月时,网景的股价相较IPO时已下跌了一半,比历史最高点低88%。到了1998年10月,IE的市场占有率正式超过了Navigator。
浏览器市场份额变化

image.png

△来源:迈克尔·卡苏曼诺,大卫·约菲,《网际搏杀 网景微软的生死之争》
网景并未束手就擒。1996年8月12日,IE 3.0发布的同一天,网景致信美国司法部致信,声称微软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
对微软垄断的调查早已持续数年。1998年5月,美国司法部和19个州的司法部门共同发起了微软反垄断起诉案。之后是漫长的诉讼斗争,期间网景也作为重要证人出庭作证。2000年4月,微软被判违反《谢尔曼法》,需要一拆为二,拆出来的两家公司在 10 年内不得合并。微软也没有就此认命,布什政府上台后,事情发生了变化,2001年9月,美国司法部宣布不再寻求分割,并撤销了关于微软捆绑销售的指控。
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和网景没大关系了。1998年11月,网景被AOL(American On Line,美国在线)以42亿美元收购。2003年7月,AOL解散了网景。
网景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发明或普及的许多基于Web的技术,大多数至今仍在使用:SSL,Java,JavaScript,CSS,开放API,插件,开放源代码软件……
 


三、由冬到春:网景与泡沫的遗产


“网景是做什么的?”
当2005/06年马克·安德森第一次见到另一个马克——马克·扎克伯格时,对方这么问他,“我当时还在上中学,没有注意过”。
网景被AOL并购后,安德森短暂地在AOL做了一段时间CTO就离职了,接着与同事本·霍洛维茨一起创办了第一家云服务公司Loudcloud。可惜的是,云服务在当时还太超前了,泡沫破灭后Loudcloud不得不转型为软件公司,之后又以16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惠普。
后来他们又一起成立了Andreessen Horowit基金(a16z),转行做风险投资人。凭借安德森对技术的理解和在业内的地位,a16z基金投出了不少著名的企业,包括Facebook、Twitter、Instagram、Groupon、Skype、LinkedIn、Airbnb 等。
Facebook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明星。作为一名成功创业者,安德森是这位新一代互联网偶像的重要顾问。2006年,当雅虎提出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Facebook时,公司的所有人特别是投资人都在敦促扎克伯格接受这笔交易,但安德森告诉他:“不要卖,不要卖,不要卖!”
扎克伯格表示:“安德森坚信,如果公司按照他们的愿景执行良好时,他们可以对世界产生比人们想象的更大的影响,这将不再仅仅是一门生意,而是为人类提供服务。”他没有卖。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在安德森看来,硅谷人分为两种,一种曾经历过泡沫的破灭,另一种则没有,他们的心理完全不同。那些2000年时留在硅谷的人,心中留下了疤痕。
扎克伯格就是在泡沫后毫无负担地成长起来的幸福一代。泡沫的灰烬为Facebook这样的企业成长为参天大树提供了充足的养料。PC和宽带等基础设施的普及是肥沃的土壤,而接受了新估值模式的华尔街则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清泉。
安德森高度推崇经济学家Carlota Perez关于技术革命和金融泡沫的理论。即,一次技术革命有导入期和展开期两个阶段,金融泡沫的破灭是二者的转折点,泡沫的膨胀推动了技术革命的诞生、发展与扩散,而泡沫的破灭则促使了社会和经济的改革,为繁荣准备了制度基础,因此,真正的繁荣往往在泡沫破灭之后到来,周而复始。
他认为,科技可以激发全世界的自由主义精神,泡沫无情地将这一进程打断,但他相信,2000年的泡沫过后,将是新一轮的繁荣,软件等技术正在吞噬世界。“人们改变了,然后忘记了他们改变了,并且表现得好像他们总是以某种方式行事,以后再也不会改变了。”

image.png

△图片来源:Carlota Perez,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基石资本

 
网景只是一颗流星,但它划过天边的瞬间,点燃了互联网时代的火焰。
1994年初,当安德森首次到达硅谷时,他觉得这里已经是一潭死水,美国的科技死了,美国的经济增长死了。他成为了新的点火人。现在他把火炬交到了新的人手上。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参考文献:
(1)吉姆·克拉克,《Netscape:网景创办人克拉克传奇》,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9年
(2)Brian McCullough, How the Internet Happened: From Netscape to the iPhone, Liveright Publishing, 2018年
(3)Michael Lewis , The New New Thing : A Silicon Valley Story, W. W. Norton & Company
(4)Carlota Perez,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3
(5)Brian McCullough ,20 Years on: Why Netscape’s IPO Was the “Big Bang” of the Internet Era
(6)Tad Friend , Tomorrow’s Advance Man: Marc Andreessen’s plan to win the future, The New Yorker
(7)Adam Lashinsky, Netscape IPO 20-year anniversary: Read Fortune’s 2005 oral history of the birth of the web, Fortune
(8)   迈克尔·卡苏曼诺,大卫·约菲,《网际搏杀 网景微软的生死之争》,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年


(编辑:韦依祎,责任编辑:魏锦秋,审阅:杜志鑫)

几年前,我曾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繁荣的根基是什么?

我认为是“重商主义(这里借指市场经济)”与“儒家文化”这两个因素的核聚变,只要我们的体制大门开一条小小的缝,中国老百姓与生俱来的聪明、勤奋、奋不顾身,几千年穷怕了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就能创造一个新天地。

2021年,我见到一个新能源公司的董事长,谈及张维迎所言“直到20世纪70年代,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比唐宋时期好多少”,他说这是真的,1978年他没有见过电,全家所有家当是一个小木柜。1979年,我的好朋友,一个咨询集团的董事长考上了大学,报到前他勤工俭学,骑六七十里山路卖冰棍,山里的一户人家,用几个鸡蛋和他换了一根,全家人排成一排每个人吮吸一囗。

在改革开放前,这是中国普遍的景象。而我们这一两代人,在改革开放后,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40多年过去,我们看到,轻舟已过万重山。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怎么赞扬也不为过!

而另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这也就注定了,我们上山的道路,更加的陡峭。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其发展正常就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我们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中国的政策也是因时、因势而变的。

因此,并非一些简单的因素就能够遏制中国的增长,只要不出现战争这样会扰乱经济进程的极端因素,只要中国依然坚定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保护企业家精神,中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就是坚定不移的。

如果认同这一点,那么无论是短期的政策、市场变化还是长期的中美对抗,都不会让我们产生太大的焦虑。

具体从我们做企业和做投资来讲,也无需过度悲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衰落的同时,也永远有一些行业和企业在崛起。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我们不必纠结于半导体仿佛一年紧缺、一年过剩,因为问题的核心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离不开半导体技术,而中美对峙、科技封锁,将进一步迫使中国在所有科技领域谋求自主可控,进一步迫使中国以举国体制解决创新问题。同时,当一项投资吻合科技进步趋势和政策引导的双重影响时,其估值亦将脱离传统财务模型。这些才是中国硬科技投资的重要的底层逻辑。

看待资本市场,我们更不必计较一时的股价波动。回顾历史,在资本市场发生剧烈调整时,那些优质的企业往往也会出现大幅下跌,但不同的是,优秀企业不仅能收复失地,还能再攀高峰。因此,我们继续坚定地布局那些有核心技术、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而从我们的投资经历来看,那些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最终都带领我们穿越了周期,并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回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和创新者思想共振

订阅基石资本
订阅基石资本电子邮件,获取基石新闻、项目进展及最新研究通讯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