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当我们谈偶像时我们谈些什么?

2020.06.18 基石资本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在微博热搜回归的当天, 新鲜出炉的THE9组合也迎来了自己的成团首秀。


时间拨回到5月30日晚,广州长隆,《青春有你2》总决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20位训练生献上了在这个节目里最后的舞台并即将迎来最终的成团结果;另一边00年的梓萱作为粉丝,在家却根本无暇观看直播表演,而是在后援会的指挥下正抓紧最后时间疯狂切号投票,一直等到投票通道关闭,才总算是歇了一口气。最终,看到自己pick的小姐姐终于“逆天改命”成为九人出道位的一员,梓萱欢呼雀跃,激动的眼泪喷涌而出,可喜悦还没维持多久,铺天盖地的营销号黑稿来袭,导致她连眼泪也来不及擦干便又穿上“铠甲”加入了为偶像控评澄清反黑的前线。


隔天,5月31日晚,台北小巨蛋,五月天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演唱会,因为疫情,没有一个现场观众,但有超过3500万名粉丝在线上共同观看直播,90年出生的珊珊便是其中一员,她在家里举着荧光棒全程跟唱,还把屏幕上的画面截图发在朋友圈里表白“五月的最后一天,终于圆梦了五月天的演唱会”,在《倔强》的歌声中,那些作为“五迷”的青葱记忆一瞬间奔涌上心头,掀起一排少时追星回忆的巨浪。

 

或许你也是真情实感参与打call的一员,你的朋友圈也或多或少被这些“意难平”或者“回忆杀”刷屏;又或许你根本早就不认识现在这些受欢迎高人气的偶像都是谁,也时常对微博上的热搜关键词一头雾水,更记不起什么时候开始自己被“饭圈”、“唯粉”、“CP粉”、“安利”、 “打榜”、“应援”这些陌生又熟悉的词汇包围。但偶像和粉丝这对由来已久的双生词背后对应的情感连接早已根植我们心中若干年,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年轻人“口袋里的零花钱”变多,心智/情感消费的空间被逐步打开,粉丝经济逐渐壮大,市场也迎来越来越多“爱的变现”。今天就让我们抽身出硬科技,暂时脱离“AI”,谈一谈“爱”。

1、新产物?不!偶像由来已久

1.0 偶像单向输出:
完美的“天降之神”

偶像文化古已有之,而对大多数人来说,至少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港台音乐和影视剧风靡,国内就已经开始出现所谓的偶像和追星文化,如90年代的四大天王和小虎队、00年代的F4、周杰伦等,他们的文字、图片、音乐、影像等,借助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以及磁带、光盘、收音机、电视机等影音载体而得以传播,受到大众关注和喜爱。彼时受限于信息传播渠道,远方的粉丝基本只能被动接收偶像的讯息,单向追随偶像的作品,常见的追星行为不外乎是在房间里张贴偶像的海报、剪下偶像的照片收藏、搜集购买偶像的磁带录像带等,粉丝最多是与身边的朋友交流分享,没有形成规模化、组织化的群体;而偶像也更多是由各大唱片公司的星探、电视台挖掘包装推出,粉丝极少参与到造星的过程中去。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早期港台偶像

 

2.0 粉丝有限参与:
你的勋功章有我的一半

直到2005年后,传统电视业步入黄金时代,《超级女声》(始于2004,爆于2005)、《快乐男声》等电视选秀节目应运而生,火爆中国,引发全民讨论和投票,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这些从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偶像至今仍活跃在娱乐圈内。


《超女》为什么火?火在对传统造星模式和选秀规则的彻底颠覆,通过节目,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可以一夜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粉丝见证并参与偶像的诞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由经纪公司包装好的或者由专家评委选拔出来的偶像。《超女》以极低的门槛吸引有梦想爱唱歌的年轻人纷至沓来,人人皆可参赛,能否留在舞台上由场外助力、大众评审和专家评委三方共同决定,其中专家评委权利被弱化,基本只在前期海选和复赛阶段起到把关作用,选手晋级入围决赛后的最终名次则是由屏幕前的观众说了算。观众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权利,无形中也成了选秀节目走向最大的变数,初尝了“制造偶像”的快感。对粉丝而言,偶像不再是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及的,自此,国内的偶像养成模式初见雏形。

image.png

image.png

电视选秀偶像;粉丝走上街头为偶像加油拉票

 

3.0 粉丝养成偶像:
不完美的想象共同体

2010年前后,韩流来袭,依托于成熟的工业化造星体系,superjunior、EXO等韩国偶像团体开始席卷亚洲,并纷纷推出小分队进军中国,吸引了大批粉丝,基于此,韩庚、吴亦凡、鹿晗等“在韩务工人员”解约回国后也一跃成为内地娱乐圈的当红流量;与此同时, TFboys、SNH48等仿照日系模式加以本土化创新的养成系偶像团体开始崭露头角,也受到很多粉丝追捧。


不同于韩系造星,养成系偶像的鼻祖日本女子团体AKB48的诞生与当年的《超女》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选拔方式宽松而透明,除年龄设限之外,基本上形同人人都能参加,甫一诞生便牢牢占据了秋叶原宅男的心,当年席卷日本之势被称作“粉红色的AK47”也不为过,在日本通货紧缩(商品一直跌价,导致消费者延迟消费的恶性循环)中,靠心智的经济杀出一条血路。AKB48的创始人秋元康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指出,和韩国的“少女时代”比起来,AKB48的成员高矮不一、脸蛋造型各异,演艺才华更是参差不齐,如果“少女时代”出场艳光四射,那么AKB48则更像是一个“未完成”的组合,但也就是这样,粉丝们可以从到秋叶原看她们表演开始,一路跟着、帮着、看着他们长大,在时间的历程中,少女们透过表演、握手会、推特、粉丝团等一点一滴分享着私人的成长甘苦,也让粉丝们看着她们才艺升级,慢慢变成有模有样的明星,而此一历程的完成又会反过来激励“不完美的想象共同体(imperfect imagined community)”更加凝聚。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韩系偶像&日系偶像


2018年更是被国内媒体称为“偶像元年”的一年,爱奇艺、腾讯视频相继推出《偶像练习生》(后该系列更名为《青春有你》)、《创造101》两档偶像团体选秀节目,引发全民制作人pick热潮,在现象级综艺的助力下,偶像这一小众文化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蔡徐坤、杨超越等曾经默默无闻的名字一下子被推向流量的巅峰。与之前的《超女》《快男》相比,《偶像练习生》《创造101》这类偶像养成选秀更是将观众权力进一步放大,观众被冠以“全民制作人”“女团创始人”的称号,选手的名次高低、晋级或淘汰以及最终能否成团出道都完全交到观众手中,由粉丝投票决定。

image.png

image.png

网络选秀偶像团体;粉丝被赋予更多权利


曾经偶像是闪耀的星,照亮万千粉丝,现在是粉丝用应援的灯牌一点点照亮偶像前进的花路。


与过去不同,在互联网时代下,通过社交媒体,偶像和粉丝的距离被拉近,偶像日益趋于亲民化,粉丝的参与度越来越强,但随之而来的是圈层化问题,国民偶像难以再现,粉丝的狂热和路人的不解形成鲜明对比。纵然现在关于国内偶像文化还存在诸多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年轻人日常娱乐和社交生活中,追星、饭爱豆越来越常见和流行,已经成为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部分。随着粉丝群体的壮大,饭圈文化开始广泛受到关注,粉丝经济快速崛起,粉丝为偶像所做的打榜、应援、氪金等“为爱发电”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偶像所聚集的商业价值,及其背后粉丝强大的传播力和购买力。随着粉丝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越来越强,偶像和粉丝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围绕偶像的生产和消费,从艺人经纪、内容制作、平台,再到品牌主、周边衍生,粉丝的力量贯穿整个产业链。因此,读懂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关系,了解粉丝心理和行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年轻人娱乐文化,以及思考偶像产业链各环节价值。

 

2、只看颜值?不!偶像提供的是情感消费

 “偶像”又称“爱豆”, 源于英语“idol”的发音,是指通过展现个人魅力而受到年轻人追捧的对象。除了专业技能外,偶像主要通过贩卖人格魅力,与粉丝建立情感黏性而获得粉丝的喜爱。


狭义上看,偶像是指在舞台上进行唱跳表演的艺人,往往以团体为活动单位。但若说偶像的主业是舞台表演,也不尽然,毕竟现在国内偶像产业不如日韩完善,偶像并没有足够的舞台表现机会,以至于我们看到很多出身团体的偶像以此为跳板,积累粉丝后,开始往歌手、演员方向单人发展。但即便如此,偶像所出演的歌曲、影视作品要么仅限于粉丝圈内传播并不为外人所知,要么表现不佳、专业质量难得认可,以至于大众往往会对偶像产生较糟糕的刻板印象,认为偶像就是一群“长得好看、没有实力和作品、粉丝特别多的小男生小女生”。


其实将偶像直接与歌手、演员混为一谈是有失偏颇的。如果说歌手贩卖的是歌曲,演员贩卖的是影视剧,粉丝消费的都是他们的作品;而偶像贩卖的是其人格魅力,粉丝消费的是基于人所产生的情感投射和连接(比如,鹿晗与关晓彤此前公布恋情时震惊全网,许多“女友粉”纷纷含泪脱粉,可见确有那么一群粉丝追求的是鹿晗带给她们的男友幻想,而非其舞台或影视作品本身),作品只是偶像展现人格魅力、维系粉丝情感的载体之一,当然如果偶像的才华或实力出众、能提供出色作品,会进一步加深粉丝的自豪感。


粉丝对偶像的这种喜爱可能来源于很多因素,或颜值,或才华,或性格,多方面综合形成了偶像的个人魅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人设”),在粉丝群体内部也分为“颜粉”“事业粉”“女友粉”“妈妈粉”“CP粉”“泥塑粉”等不同喜好类型。除了偶像自身展现出来的形象外,粉丝在偶像身上也会加以投注自己的主观想象,将偶像的人设打造得更加多样化,这背后往往折射出粉丝对某种身份/能力的向往或某种情感的寄托/宣泄等。现在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孤独,偶像愈发成为粉丝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容器,通过追星可以让自己在这个忙碌且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找到一个小小的乌托邦,转移负面情绪。


而且随着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变化,粉丝与偶像之间不再只是单向追随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参与,偶像会向粉丝展现自己的工作、生活,粉丝为偶像积极应援,偶像与粉丝形成紧密联系,陪伴彼此共同成长。粉丝在追星过程中享受的正是偶像带来的这种陪伴感和养成感。

image.png

偶像与粉丝互动

image.png


因此,相比于歌手与歌迷、演员与影迷,偶像与粉丝之间的情感羁绊更深。歌手可能一两年才出新歌、开巡演,演员可能一年只有一部戏播出,但即使他们长时间不露面,他们的歌迷、影迷也不会轻易脱粉,有了作品后还是能迅速重燃热情。但是对于偶像来说,哪怕一个月不活动,粉丝都可能会大大流失,所以偶像及其经济公司要经常发物料保持“营业”,维持粉丝对偶像的这种情感黏性。


3、粉丝逆向输出,抱团“为爱发电”:越付出,越喜爱

粉丝经济的底色是一种情感连接。一方面,年轻人需要偶像作为他们的“信仰”,情感释放的出口,在偶像身上寄托现实难以实现的理想;另一方面,孤单长大的一代人通过追逐共同的偶像获得组织的归属感。在情感搭建的过程中,粉丝们逐步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除了依靠偶像亲自带来的陪伴感外,基于偶像所形成的饭圈生态也同样是维持粉丝情感黏性的重要补充。现如今,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沟通更加便捷和更易接近,粉丝很容易在线上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同好,避免了“solo追星”的孤独。与此同时,饭圈“站姐”“太太”们自发的UGC内容产出,如活动/机场照片、修图/剪辑、同人饭绘/文学/视频作品等,都是在偶像缺乏充足的物料曝光时喂养粉丝的精神食粮,大大激发了饭圈的活跃度,有效提升粉丝黏性,减少粉丝流失,当然,这些产出内容的大粉们也在饭圈其他粉丝的转发点赞中收获认可和尊重,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有些甚至可从中赚钱牟利。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微博超话是粉丝重要聚集地


但如果仅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黏性,这种忠诚度其实是很难长时间维持的,尤其是偶像和粉丝这种全靠网络一线牵的远距离关系,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生代偶像,粉丝难免会容易移情别恋。让普通粉丝转变成愿意为偶像付出的死忠粉,才是维持粉丝黏性的真正有效方式。这种付出体现在时间和金钱上,没钱但有时间的学生党就多备小号去打榜投票、转发控评,有经济能力的工作党就多氪金买代言和周边。粉丝为偶像投入得越多,就越难脱粉,这不仅是因为加大了脱粉的沉没成本,更是因为粉丝付出的同时也是在强化追星的参与感和养成感,正向刺激粉丝和偶像之间的情感黏性提升。


正如那首饭圈广为流传的小诗所言:

你我本无缘,全靠我花钱;

就算花了钱,还是没有缘;

即使没有缘,还是想花钱;

你比我有钱,还要我出钱。

image.png

据数据组织“饺子榜”统计,《青春有你2》比赛过程中,为了送偶像出道,前20名练习生的粉丝累计集资金额接近9000万元

 

image.png

据QuestMobile统计,超过半数粉丝愿意购买偶像代言的商品来表示支持

 

基于付费粉丝电商平台Owhat用户画像可以发现,这些愿意为偶像花钱消费的粉丝大多正是这一批生活在一线城市、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95后、00后年轻女性。现如今,这代年轻人口袋里的钱多了,消费观念也正在从产品消费向情感消费升级,她们花钱不单只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物质需求,而是越来越看重商品以外的附加价值,追求商品所带来的人格属性,商品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符号标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形象。对于粉丝来说,通过为偶像打榜投票、集资应援、买买买等一系列行为,不仅是在定义自己、实现身份认同,更是在赋能偶像、助推偶像成功。

image.png

付费粉丝以一线城市、95后及00后、女生为主


 一方面,在饭圈内部往往会以对偶像投入多少来将粉丝分类并形成鄙视链,不花钱、不做数据的“白嫖粉”不配拥有“粉籍”,微博超话等级、打投记录、集资金额、购买专辑/代言/杂志数量等指标要达到一定门槛的粉丝才有资格参与线上抽奖、线下领应援物等福利活动。在这套规则和氛围带动下,粉丝通过购买与偶像相关的这些商品并晒单在微博里,向旁人展现自己对偶像的喜爱和支持,以此证明自己是忠实粉丝。同时饭圈里为偶像打榜投票、作品宣发等行为往往是有组织、规模化的,粉丝因为共同参与这些集体性行为而获得高度的归属感,形成群体身份认同。

image.png

后援会的粉丝审核条件

image.png


另一方面,粉丝所付出的这些也是在为偶像的前程铺路,为偶像的成功买单。在饭圈里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话,“你一票我一票,偶像明天能出道”,“粉丝的数据是偶像的底气”… …粉丝认为这些付出都是有可能为偶像带来回报的,通过打榜投票争取的出道资格,购买商品贡献的带货销量,微博转赞评产生的传播声量等一系列可量化、显性化的数据,来向品牌主等合作方有力证明偶像的人气热度、号召力和商业价值,以此希望为偶像赢得更好的商务/时尚/综艺等资源。在粉丝眼中,好的资源不仅能让偶像创收赚钱、提升曝光度,更是体现业内对偶像身份的认证,例如只有“顶级流量明星”才能成为国际化大品牌代言人、登上一线时尚杂志封面,粉丝看到偶像的成功也会感到与有荣焉。

image.png

image.png

在粉丝看来,粉丝购买力与偶像商务资源息息相关



image.png


品牌方通过设置单独购买链接、解锁福利任务等进一步刺激粉丝比拼销量




image.png


 

4、解构偶像产业链:看似火热的背后却困境重重

围绕当今国内偶像的生产及消费,可以将产业链分为偶像经纪公司-内容制作公司-平台-品牌主等多个参与方,粉丝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image.png

偶像产业链各环节


在产业链上游,经纪公司作为供给方,负责偶像的选拔、培养和运营。在整个造星过程中,单靠经纪公司一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将偶像推向大众,通常会以舞台/影视/综艺等作品作为展现形式(此时需要成熟的内容制作公司参与其中),在视频/音乐/社交等各大平台进行曝光和传播(此时需要依托于平台流量推广),由此放大偶像的知名度,不断吸收积累粉丝。伴随着偶像人气的提升,再通过接节目通告、广告代言等进行流量变现。


随着粉丝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产业方选择与偶像合作,这不仅是出于偶像自身形象的契合,还考虑到其背后粉丝所能带来的势能,如平台方希望聚拢这批活跃度高、消费力强的年轻人群体,内容制作方想要借助粉丝的传播力来更好地宣推作品,品牌方则是看中粉丝的购买力以更多地销售产品。但值得注意的是,经纪公司作为与偶像、粉丝接触最紧密的一方,在承受了粉丝最多骂声的同时,却反而可能是最少从粉丝口袋中直接收到钱的。


在商业模式上,国内偶像经纪公司大多依靠B端变现,收入主要来源于向内容制作方/品牌方收取演出费/代言费,要价往往与偶像人气(粉丝数)呈正相关,也考验公司B端商务资源积累、拓展和谈判能力,在这方面新型垂类偶像经纪公司相比传统艺人经纪公司并不具备优势,尤其对比日韩偶像经纪公司,后者收入结构多元化,有很大一块来自官方会员费、线下演出、周边衍生品等C端直接变现。


那么,为什么国内偶像经纪公司的粉丝变现这么难做呢?首先,这非常考验公司产品策划和运营能力,C端需求多样、众口难调,自然不如B端来钱更快,很多经纪公司也不愿意在此花心思投入。更关键的是,正如前文在分析粉丝付出心理时所解释的,粉丝愿意为偶像买买买的一大核心原因在于粉丝持有花钱换偶像好前程的预期,但是目前在国内市场,偶像最主要的曝光和成名渠道还是来自各大视频网站所做的选秀综艺,绝大多数偶像经纪公司自身是不具备脱离平台独立推红偶像的能力的,粉丝看不到回报自然不愿意砸钱给公司。


目前在国内少数尝试了C端付费的偶像经纪公司里,做得声量最大的是上海的丝芭传媒,这也是基于其自有的生态和模式特色才得以运转的,48系成员众多,在内部想要出头本身就很难,每年的总决选便是为偶像提供了一条清晰的上升通道,这也是偶像和粉丝证明自己的好机会,同时公司允诺给排名靠前的TOP偶像提供音乐、MV、时尚、商务等领域的专属回报,如拥有个人单曲、在舞台表演中站中心位、优先参演影视剧/综艺节目等资源,以此激励粉丝努力花钱给偶像投票取得好名次。其他偶像经纪公司如时代峰峻、哇唧唧哇等,则更多是基于资源独占性来刺激粉丝消费,例如需加入粉丝俱乐部购买会员才可以看到偶像未公开图频、享受演唱会/见面会等线下活动参与资格及优先购票权等特殊权益,但这种C端变现方式只能适用于已有一定粉丝基础的偶像。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snh48总决选TOP成员将获得专属回报

image.png

R1SE粉丝俱乐部会员权益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偶像和粉丝市场看似非常火热,但整个产业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绝大多数偶像经纪公司陷于靠自己捧不红人、人红了又可能留不住的困境之中。而且整个偶像经纪市场散乱,行业进入门槛低,鱼龙混杂,据不完全统计,2018-2020年向爱腾优7档偶像团体选秀节目输送选手的公司合计超过了200家,其中有大批刚刚成立的新公司,以及传统影视公司、网红MCN机构等跨界入局偶像赛道试水,企图蹭平台流量红利分一杯羹的意味颇为明显。虽然有一些偶像经纪公司基于过往的人才积累,参加的选手在节目里收获了一定人气,可仍然面临只有少数几个头部偶像且热度难维持、又可能出走等风险,倘若偶像经纪公司无法摆脱对平台的依赖,自身没有建立良性可持续的人才培养体系、造星运营机制和商业变现模式,则很难长久立足。


据公开信息显示,偶像经纪相关融资案例较少,少数几家公司的获投时间也大多在2018年“偶像元年”风口前后,且公司基本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以偶像经纪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几乎再无融资,一定程度反映了投资机构还是对此保持冷静观望态度。

 

6、展望未来:下一个偶像在哪里?

随着时代变迁,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关系逐步发生转变,现在粉丝不再仅是出于欣赏崇拜跟在偶像身后追随,追星更像是一场养成游戏,偶像就像是游戏中的那个角色玩家,粉丝在背后帮他打怪升级,是其坚强的后盾、供养其成长。游戏玩家的氪金、刷副本,粉丝的买买买、做数据,都是为了获得更多成功值所做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粉丝有极强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并能从偶像身上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


面对着旺盛的粉丝经济,偶像供给端却迟迟无法跟上,平台的介入快速催熟了原本还在襁褓时期的偶像产业,但随着泡沫退去,最终或许终将落下一地鸡毛。偶像产业体系的完善并非一朝一夕、举一家之力就可做到,同时又面临政策的监管压力,偶像运营公司道阻且长,只切入单一环节恐怕远远不够,必须要围绕偶像生态集经纪、制作、发行于一体才有可能在产业中长久立足。


今年已经是国内101系偶像养成类选秀大火的第三年头,综艺节目都有生命周期,观众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没有了选秀综艺这个快速曝光吸粉的渠道,下一个偶像又将从何而来?又将如何展现在粉丝面前?是短视频?直播?VR/AR?还是会与新的内容形式结合?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的最后,附赠一个“小彩蛋”让各位看官快速get饭圈黑话,了解新文化!

image.png


参考资料:

《粉丝文化流变:媒介变迁背景下中国粉丝的成长简史》,来源:全媒派

《肖战AO3风波:饭圈群体何以“侵入”公共领域》,来源:漫士呓语

《饭圈观察手记》,作者:免庖丁

《AKB48的格子裙经济学》,作者:田中秀臣

《饭圈2.0:爱的变现》,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2019电商粉丝经济洞察报告》,来源:QuestMobile

《2019偶像产业及粉丝经济白皮书》,来源:Owhat


(编辑:韦依祎,责任编辑:魏锦秋,审阅:杜志鑫)

几年前,我曾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繁荣的根基是什么?

我认为是“重商主义(这里借指市场经济)”与“儒家文化”这两个因素的核聚变,只要我们的体制大门开一条小小的缝,中国老百姓与生俱来的聪明、勤奋、奋不顾身,几千年穷怕了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就能创造一个新天地。

2021年,我见到一个新能源公司的董事长,谈及张维迎所言“直到20世纪70年代,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比唐宋时期好多少”,他说这是真的,1978年他没有见过电,全家所有家当是一个小木柜。1979年,我的好朋友,一个咨询集团的董事长考上了大学,报到前他勤工俭学,骑六七十里山路卖冰棍,山里的一户人家,用几个鸡蛋和他换了一根,全家人排成一排每个人吮吸一囗。

在改革开放前,这是中国普遍的景象。而我们这一两代人,在改革开放后,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40多年过去,我们看到,轻舟已过万重山。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怎么赞扬也不为过!

而另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这也就注定了,我们上山的道路,更加的陡峭。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其发展正常就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我们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中国的政策也是因时、因势而变的。

因此,并非一些简单的因素就能够遏制中国的增长,只要不出现战争这样会扰乱经济进程的极端因素,只要中国依然坚定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保护企业家精神,中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就是坚定不移的。

如果认同这一点,那么无论是短期的政策、市场变化还是长期的中美对抗,都不会让我们产生太大的焦虑。

具体从我们做企业和做投资来讲,也无需过度悲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衰落的同时,也永远有一些行业和企业在崛起。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我们不必纠结于半导体仿佛一年紧缺、一年过剩,因为问题的核心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离不开半导体技术,而中美对峙、科技封锁,将进一步迫使中国在所有科技领域谋求自主可控,进一步迫使中国以举国体制解决创新问题。同时,当一项投资吻合科技进步趋势和政策引导的双重影响时,其估值亦将脱离传统财务模型。这些才是中国硬科技投资的重要的底层逻辑。

看待资本市场,我们更不必计较一时的股价波动。回顾历史,在资本市场发生剧烈调整时,那些优质的企业往往也会出现大幅下跌,但不同的是,优秀企业不仅能收复失地,还能再攀高峰。因此,我们继续坚定地布局那些有核心技术、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而从我们的投资经历来看,那些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最终都带领我们穿越了周期,并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回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和创新者思想共振

订阅基石资本
订阅基石资本电子邮件,获取基石新闻、项目进展及最新研究通讯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