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警惕那些“大热门”中的投资陷阱 ——《南风窗》访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

2019.03.28 基石资本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image.png

基石资本董事长

张维


2019年以来,中国股市依然在3000点上下徘徊,短暂的上涨之后,再次不愠不火。

而且,利空因素不少。在万亿股权质押还没有完全化解的同时,万亿商誉减值的风险再次袭来。在新近的财报披露季节,大批上市公司抓紧业绩“洗大澡”,巨额的商誉减持带来上市公司的亏损大潮。

股市温温吞吞,并不影响资本的活跃。特斯拉入华设厂,让国人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再次高涨。这几年来,新能源车一直都被看成是中国工业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得机会,各种“造车新势力”此起彼伏。这到底是机会,还是投资的无底洞?

在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看来,中国企业的“高增长福利”已经是过去时,在这个时候,好的企业将更加稀缺。那么,如何发现好的企业,投资好企业的方法论又是什么?

基石资本总部位于深圳,是中国最早的创业投资机构之一,管理基金80余只,资产管理规模逾500亿元,在全国居行业前列。该公司“集中投资、重点服务”的风格,在本土资产管理公司中独树一帜,培育了大批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也保证了其远高于行业水平的退出回报率。

 

现在,股市还在给2015买单

南风窗:最近股市不怎么好,这和上市公司商誉巨额减值带来亏损有很大关系。你曾撰文说,上市公司以近乎搞笑的方式披露巨额亏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耻辱。为什么这么讲?

张维:所谓的商誉,是指公司并购时,收购价格与被收购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为什么收购方敢于支付这个差额?因为这个差额很可能是股民买单。

并购一直是股市的热门题材。2015年中之前,市场行情很好,不少企业选择通过收购兼并炒高股价,标的公司被收购时,估值很高,于是形成了巨额商誉。换句话说,当散户对并购题材跟风,公司的市值被不断做大,那么这种炒作就成为了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双赢”。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A股商誉总额在1.4万亿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堰塞湖,也是A股的一大风险。

 

南风窗:现在,正是中美贸易博弈的时点,监管当局需要股市稳定,最好上涨。那么,上市公司为何要选择在这个时候大幅减值呢?

张维:上市公司是在未雨绸缪。按照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相关规定,企业每年都应当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但在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和约束的时候,这意味着将何时减值计提的自主权交给了企业。这既增加了上市公司业绩的不稳定性,也给其提供了很大的业绩发布操作空间。

但现在规则将可能变化。2019年1月,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讨论了商誉减值改摊销的问题。大部分委员提出,摊销比减值,能更好地实现商誉减记至零的目标。摊销是每年按比例减少,能给投资者明确的预期,而且也能增强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虽然这个新办法正式执行尚需时日,但上市公司肯定要未雨绸缪。如果连续3年的利润都无法覆盖商誉摊销,那么就可能会亏损退市。所以,不妨抓紧时间窗口,来一次业绩“洗大澡”。

 

南风窗:可不可以这样说,现在股市的温温吞吞,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在给2015年股灾之前的疯狂买单?

张维:完全可以。上市公司当年的冒险和货币大环境有关系,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之下,大家都会进行无节制的杠杆投资。

借钱投资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通过收购跨界投资,不断变换题材,市值水涨船高。但跨界成功率并不高,比如湘鄂情这样一家餐饮企业,竟然进军大数据和互联网,你认为会成功吗?二是负债经营会让财报更好看,这也是投资者希望看到的。

以上这种上市公司的困境,既出于大股东市值操作的目的,也是上市公司的无奈,因为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创新能力。创新是从“从0到1”,但没有创新的能力的人,他们只能“从1到2”和“从1到N”,于是只能靠负债做大盘子,什么热就跟什么。

但中国高速增长的红利已经过去了。而且,在贸易战等外部约束之下,国内大水漫灌的货币环境也可能一去不返。对A股的上市公司来说,未来必然有一次大浪淘沙。

 

热门,未必有好企业

南风窗:新能源车是大热门,很多上市公司声称将发力新能源。但我们引进了特斯拉,特斯拉的车还被允许停在中南海外面。看来,中国在创新产业引入外资的急迫性很高。

张维:这是对外资的一次示好。2018年4月,中美贸易战打得正火的时候,发改委有过说法,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改革开放之初,汽车被看作“国计民生”的行业,一直保持外资股比不得超过50%的铁律。但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是独资公司,在发改委表态之后,很快就办成了。此外,华晨宝马的股权变更也在落实中,未来德方将控股。

 

南风窗:汽车和新能源车产业的全面开放,会不会对国内企业形成倒逼?

张维:首先,我们必须对新能源车的产业链有一个概念,它分为上游,如智能驾驶、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和其他零部件,下游主要是出行方案的解决,而中游是整车制造。

整车制造是高度重资产的行业,投资动辄200亿以上,而且需要不断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入,10年都看不到回报。特斯拉已经做到10万辆的量产阶段,但创业16年依然无法盈利。一是成本太高,售价也高,它来到中国设厂,就是希望通过规避关税、降低成本的方式把售价拉下来。

再看中国的蔚来等厂商,情况更不妙,蔚来2018年卖了1万多台车,亏损96亿。

我认为,在整车制造环节,传统厂商依然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是品牌,对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来说,品牌背后是技术百年积累所带来的安全性保证,这一点最被消费者看中。举个例子,2015年大众因在美国排气造假,支付的“和解费”高达150亿美元,但并没有影响其销量。

再从技术上来说,传统厂商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以及智慧驾驶等领域的积累远比外人想象的要强大。2017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50强之中,中国仅华为一家入围,但在这50家中,汽车厂商就有13家,它们的研发投入中相当部分都进入了新能源汽车领域。

这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突破100家,排名前十的企业总计融资超过500亿元。这些钱看起来很多,但和那些存在了上百年的传统厂商相比,根本不算是个事。而且,这些融资都用到了研发上吗?

 

南风窗:那么,新能源车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张维:在于上游和下游。中游整车制造的超级重资产属性,决定了它的格局是“固化”的,但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还在成长,还有很多可能。

实际上,在中游“固化”的前提下,产业链会更快地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传统厂商的变革将带动产业链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快速遴选出一批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供应商,这其中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南风窗:董明珠入主银隆汽车,她是100%的新进入者,就像你所定义的,是一位新能源汽车的“造车新势力”。很多人认为,她低估了汽车和空调的差异。你怎么看?

张维:制造业的金字塔顶端是航天、航空和导弹,它们最初靠的是大国军备,必须国家不计回报地投入,才能有所成就。但是汽车行业是需要考虑成本的,发展是很不容易的。而且飞机有上百万个零部件,汽车有几万个零件,一台空调才有几个?其实,汽车并不是董明珠女士的第一次跨界,她还做过手机。

当然,我敬佩董明珠的企业家精神。

 

值得投资的企业在科创板吗?

南风窗:在“造车新势力”之前,共享经济最热,OFO的败落是这几年投资界最著名的公司倒掉事件。它是被资本撑死的,还是商业模式的固有缺陷决定的?

张维:共享经济的优点是,它通过烧钱可以很快带来流量,但流量变现很困难。在一台自行车上,怎么变现?你能在前面装一个液晶显示屏来卖广告吗?显然不行。

其实,投资经理们都知道变现难,但大家为什么还投资?一是他们希望投赛道,共享经济这么热,那么一定有机会,先抢占赛道再说。

二是可能有一种边投边看的心理,共享单车一开始的确太吸引人了,短时间内几千万年轻人都在用,想象空间无穷。因此,即使现在不好变现,但只要流量在,未来慢慢进行商业模式的探索,也是有机会的。

除了共享单车,还有共享充电宝等等,但都没有特别成功的。想象空间,不一定就是投资机会。

 

南风窗:共享单车除了摩拜卖给美团之外,几乎都没有好好退出的。基石资本的退出成功率比同行高不少,而且IPO退出占比更高,这种结果是你们强调“集中投资”所带来的吗?为什么要集中投资?

张维:和同行相比,我们的集中投资是行业平均水平的6倍以上。截止目前,我们的资产管理规模逾500亿,但投资的公司不过120多家,按照业内的平均水平,应该是六七百甚至上千家才对。

在所有项目中,超过50%的我们都是领投。到2016年,我们的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近1亿元,而很多同规模的机构,单个项目投资额比我们小得多。

我们为什么一直做“集中投资”?一方面,中国的好公司是稀缺的。由于A股的制度,导致劣质企业没有退市,于是在市场中便形成了严重的逆向激励,因此这种稀缺性变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既然发现了值得投资的公司和企业家,那就一定要重仓。

另一方面,投资退出受到政策变化的影响太大,特别是回报率最高的IPO更是如此。比方说,从本世纪初到现在,A股已经前后经历了9次IPO暂停,投资机构和企业谁都无法预测这个局面。

因此,投资人必须要有和企业一起进行“长跑”的打算,“长跑”必然要求投资机构在被投企业中要有充分的话语权,才能应对这个长期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和偶发因素。

我们不投赛道,也不会边走边看,而是一开始就要想好未来如何退出。退出有三个途径,回报最高的IPO,其次是并购退出,最次是大股东回购,三者的回报率差异非常大。

而且,IPO的回报也因市场而异,A股最高,其次是美股和港股。比如,我们投资的迈瑞医疗在美股退市,后来在A股成功上市。退市前,如果折算成人民币,它在美股的市值不过280亿,但在A股却高达1600亿。这是一个投资人和被投企业一起,进行价值再次发现的过程。

 

南风窗:科创板和注册制推出在即,各方寄予很大期待,但也有担心说,它会不会沦为另外一个创业板。你认为呢?

张维:科创板的未来在于市场化和法治化。但中国资本市场过去的很多改革,时常出现变形,比方说本来是备案制,最后却变成审批制。所以,科创板未来一定要坚持市场化,要推行真正的注册制,扩大市场供给,把选择权交给市场。

另一个是法治化,要严格实施退市制度,也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现在,我们的资本市场其实是缺乏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很多上市公司经常以搞笑的方式来发布公告,并不把监管和投资者放在眼里。为什么?很重要的原因是,处罚太轻。

我做了这么多年投资,现在都还记得20年前的一个事情。一家叫做东方电子的上市公司,当年连续好几年财务造假,涉及金额10多亿,后来东窗事发,股价腰斩,投资者损失惨重。但最后呢,主要责任人的罚金只有5万。

如此处罚,市场怎么会严肃起来?希望科创板不要再这样。


几年前,我曾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繁荣的根基是什么?

我认为是“重商主义(这里借指市场经济)”与“儒家文化”这两个因素的核聚变,只要我们的体制大门开一条小小的缝,中国老百姓与生俱来的聪明、勤奋、奋不顾身,几千年穷怕了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就能创造一个新天地。

2021年,我见到一个新能源公司的董事长,谈及张维迎所言“直到20世纪70年代,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比唐宋时期好多少”,他说这是真的,1978年他没有见过电,全家所有家当是一个小木柜。1979年,我的好朋友,一个咨询集团的董事长考上了大学,报到前他勤工俭学,骑六七十里山路卖冰棍,山里的一户人家,用几个鸡蛋和他换了一根,全家人排成一排每个人吮吸一囗。

在改革开放前,这是中国普遍的景象。而我们这一两代人,在改革开放后,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40多年过去,我们看到,轻舟已过万重山。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怎么赞扬也不为过!

而另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这也就注定了,我们上山的道路,更加的陡峭。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其发展正常就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我们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中国的政策也是因时、因势而变的。

因此,并非一些简单的因素就能够遏制中国的增长,只要不出现战争这样会扰乱经济进程的极端因素,只要中国依然坚定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保护企业家精神,中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就是坚定不移的。

如果认同这一点,那么无论是短期的政策、市场变化还是长期的中美对抗,都不会让我们产生太大的焦虑。

具体从我们做企业和做投资来讲,也无需过度悲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衰落的同时,也永远有一些行业和企业在崛起。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我们不必纠结于半导体仿佛一年紧缺、一年过剩,因为问题的核心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离不开半导体技术,而中美对峙、科技封锁,将进一步迫使中国在所有科技领域谋求自主可控,进一步迫使中国以举国体制解决创新问题。同时,当一项投资吻合科技进步趋势和政策引导的双重影响时,其估值亦将脱离传统财务模型。这些才是中国硬科技投资的重要的底层逻辑。

看待资本市场,我们更不必计较一时的股价波动。回顾历史,在资本市场发生剧烈调整时,那些优质的企业往往也会出现大幅下跌,但不同的是,优秀企业不仅能收复失地,还能再攀高峰。因此,我们继续坚定地布局那些有核心技术、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而从我们的投资经历来看,那些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最终都带领我们穿越了周期,并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回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和创新者思想共振

订阅基石资本
订阅基石资本电子邮件,获取基石新闻、项目进展及最新研究通讯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