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30 基石资本 浏览次数:
为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证监会从2016年3月开始就试点推出了创新创业公司债(下称“双创债”)。试点一年多后,2017年4月底,证监会发布了《中国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于去年7月正式发布了《指导意见》。
在《指导意见》中,正式对双创债的发行主体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分为两类:一是创新创业公司,二是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创业投资公司。
征求意见稿出炉后,创投机构可谓反应迅速。去年5月底,天图投资的双创债在上交所成功发行,成为首个发行双创债的创投机构。今年3月,基石资本和信中利资本两家创投机构的双创债也获得深交所的发行备案,将于近期推出。其他创投机构也在积极申报中。
从目前已经公布的双创债用途来看,其募集资金均主要用于直接投资、或设立契约型基金、公司型基金、以及设立有限合伙企业等方式,专项投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创业公司的股权。基石资本则透露出更多细节,将重点投资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生产、智能工厂为代表的“工业4.0”行业,以及消费、医疗健康、文化等行业。
业内专家表示,双创债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支持企业运用募集资金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有效使用将辐射惠利于更多创新创业企业。
“去年7月指导意见出台后,我们从8月份开始就启动了双创债的筹备发行工作。”基石资本财务总经理苏泽晶透露,在陆续选定了合作方之后,去年12月基石资本将相关材料报给深交所,3月中旬获得了深交所的无异议函,“时值国家支持创新创业,许多中小企业融资难,基石发行双创债的资金,将通过设立的基金投入到最需要资金的优秀成长企业中,最直接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过往10来年,基石资本在支持了山河智能、三六五网等一批创业创新企业的成长,基石资本此次在交易所发行双创债,还将在社会上募集资金,基石资本将有更充足的资金去支持创业企业”,“如果有可能,我们还希望能在银行间市场发债。”基石资本董事会秘书宋建彪如是说。
与创投机构传统的基金募集方式相比,作为公司债的一个新品种,双创债拥有一些自身的优势。在发行的审批上,会比传统的公司债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另外,证监会在指导意见上,也要求当地政府对双创债发行人给予适当贴息,虽然目前各地的贴息政策还没有真正落实。当然,对双创债募集的资金,在使用上也有一些要求,需要投到中小企业里,真正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或者投资设立创投基金,由基金再投入中小企业。
正是因为占比并不高,在创投机构看来,双创债发起设立的基金的投资风格,与传统的基金并不会有太多差异。“债券资金在每一个基金所占的比例其实很小,对我们的投资行为和退出策略不会有实质影响和改变。”宋建彪直言,创投机构发行双创债,最终资金还是流向双创企业,并且可以投资更多的高新企业。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发展刚起步、资产规模和收入利润都有限,银行贷款和发债难度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股权融资方式获得资金对企业发展应该是最可行的。我们在投资企业时,除了看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更重要的是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企业在获得股权融资后不需要支付高额的利息,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是很关键的。”苏泽晶说。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创投基金天然的属性是“高风险、高收益”,当资金得到充分分散后,非系统性风险将得到充分降低,而高收益的属性将会为“双创”债券的本息偿付提供可靠保障。
通过双创债发行筹集的资金和基石资本自有资金一样,将用于发起设立基金。苏泽晶表示,基石资本不会用发行双创债的资金直接去投项目。基石资本的一大特点就是大比例跟投基金,不允许选择性地跟投项目,公司和LP的利益高度绑定,这样也避免了道德风险。而通过多只基金去投项目,也分散了双创债的资金风险。
宋建彪举例说,债券利息是随行就市的,目前来看综合成本不会超过10%。基石资本如果满额发行6.8亿元,每年的成本不会超过6800万元,而基石资本目前的利润水平远超这个数额。基于目前管理的基金运营情况,预计未来几年的利润将会持续大幅增长。而且基石资本基于稳健的投资风格,历史上发行的股权投资基金没有亏损的先例。再者,宋建彪指出,作为创投机构而言,最根本的还是投资能力。“我们过往基金的平均IRR(复利回报率)超过30%,覆盖债券10%的单利是绰绰有余的。”因此基石资本发行的双创债的违约风险极低。
业内人士指出,创投机构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已经形成了一批拥有强大专业背景的高素质团队,这些团队拥有强大的行业、技术、财务、法律、金融管理等优势,可以更准确、高效地筛选出优质的、有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企业,将资金高效合理地投资到更优质的双创企业中。
此外,创投机构将发行债券的资金,通过创投基金的模式对其进行“二次放大”,就能撬动起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资金助力更多双创企业的发展,从而大大增加了支持双创企业的力度。
几年前,我曾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繁荣的根基是什么?
我认为是“重商主义(这里借指市场经济)”与“儒家文化”这两个因素的核聚变,只要我们的体制大门开一条小小的缝,中国老百姓与生俱来的聪明、勤奋、奋不顾身,几千年穷怕了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就能创造一个新天地。
2021年,我见到一个新能源公司的董事长,谈及张维迎所言“直到20世纪70年代,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比唐宋时期好多少”,他说这是真的,1978年他没有见过电,全家所有家当是一个小木柜。1979年,我的好朋友,一个咨询集团的董事长考上了大学,报到前他勤工俭学,骑六七十里山路卖冰棍,山里的一户人家,用几个鸡蛋和他换了一根,全家人排成一排每个人吮吸一囗。
在改革开放前,这是中国普遍的景象。而我们这一两代人,在改革开放后,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40多年过去,我们看到,轻舟已过万重山。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怎么赞扬也不为过!
而另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这也就注定了,我们上山的道路,更加的陡峭。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其发展正常就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我们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中国的政策也是因时、因势而变的。
因此,并非一些简单的因素就能够遏制中国的增长,只要不出现战争这样会扰乱经济进程的极端因素,只要中国依然坚定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保护企业家精神,中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就是坚定不移的。
如果认同这一点,那么无论是短期的政策、市场变化还是长期的中美对抗,都不会让我们产生太大的焦虑。
具体从我们做企业和做投资来讲,也无需过度悲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衰落的同时,也永远有一些行业和企业在崛起。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我们不必纠结于半导体仿佛一年紧缺、一年过剩,因为问题的核心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离不开半导体技术,而中美对峙、科技封锁,将进一步迫使中国在所有科技领域谋求自主可控,进一步迫使中国以举国体制解决创新问题。同时,当一项投资吻合科技进步趋势和政策引导的双重影响时,其估值亦将脱离传统财务模型。这些才是中国硬科技投资的重要的底层逻辑。
看待资本市场,我们更不必计较一时的股价波动。回顾历史,在资本市场发生剧烈调整时,那些优质的企业往往也会出现大幅下跌,但不同的是,优秀企业不仅能收复失地,还能再攀高峰。因此,我们继续坚定地布局那些有核心技术、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而从我们的投资经历来看,那些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最终都带领我们穿越了周期,并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回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