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基石观察|懂资本的“企业家”和懂企业的“资本家”

2017.06.06 基石资本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image.png

(本文作者系基石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宗友)


摘要:市场的狂热情绪和牛市行情算是一种事后解释,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实际控制人没有区分企业家和“资本家”的界限,缺少对市场的敬畏,没了初心。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先从一个此轮牛熊中的故事说起。

2015年6月12日,万达信息(300168)公告,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大成基金-万达信息1号资产管理计划”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公司股票10亿元左右,购买均价137.26元/股。公司送配完成后该计划的购买均价68.63元左右。根据公告得知,该员工持股计划属于结构性产品,公司2000名员工自筹资金4亿元作为劣后,按照1:1.5的比例配置优先级资金,大股东为优先级资金提供担保。按照公司最新停牌价15.8元/股计算,该持股计划整体亏损77%,员工自筹4亿元资金分文不剩。即使考虑到大股东以自有资金置换优先级资金6亿元变成平层结构,员工的亏损比例也是惊人的。

这个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我看来是匪夷所思的。因为2015年末,公司总资产50亿元左右,净资产20亿元左右,营业收入18.69亿元,净利润2.3亿元,而公司的购买成本对应680亿元市值。无论如何,公司价值都无法支撑近700元的市值,实际控制人却号召2000名员工加杠杆参与其中。我想公司和实际控制人的初衷是好的,尤其是在公司前面的股权激励计划给员工创造超出超额财富之后,结果事与愿违。

市场的狂热情绪和牛市行情算是一种事后解释,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实际控制人没有区分企业家和“资本家”的界限,缺少对市场的敬畏,没了初心。

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我们非常希望企业能够进入资本市场,依靠资本平台做大做强,并以此为使命。可惜的是,我们发现很多企业上市以后,资本市场以及伴随的财富效应反而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负担。长期看资本市场就是一台称重机,可以很好的区分企业优劣并给与估值,相反,短期内资本市场就是一个情绪化“先生”,未必能够真实反映企业价值。

由于缺少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不少企业家把股价短期波动和公司价值等同起来,进而让股价牵引公司的投资决策和行为——只要资本市场喜欢,什么都可以做,什么故事都可以讲,好像企业上市以后经营的思路理念与上市前就不同了,好像公司股价上升就意味着企业做的更好了。殊不知,资本市场短期和长期存在完全不同的决策逻辑,久而久之混淆了短期策略和长期追求。

由于非理性行为是资本市场的常态,所以企业家的上述行为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资本市场的呼应,进而强化其认知和行为逻辑。前面提到的万达信息就是一例,公司市值从上市初最低20亿元一路上行,伴随着股权激励计划的屡试不爽,公司股价上升似乎是对公司行为正确的奖赏,殊不知其中既有创业板牛市的背景,也有市场资金的偏好乃至扎堆,总之最后公司成为自身股价的最坚定拥趸,此时企业家已经变成懂企业的“资本家”。

资本市场还有更极端的形式,那就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彻底放弃对企业家精神的追求,成为赤裸裸从资本市场套现的“资本家”,比如2017年非常典型的清仓式减持和大股东通过三年期定增套利的行为,从法律法规角度无可厚非,但是从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建设企业家社会的角度来看,则完全不值得鼓励,这会让整个社会充满投机气氛,破坏企业成长的土壤。

即使在现有的规则下,上市公司可以利用规则和法规漏洞套现,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资本市场自有其内在规律。如果上市公司和企业家把资本市场作为实现个人欲望的“名利场”,终会自食苦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远的案例如湘鄂情,近的案例则是超过200多家上市公司股价跌破质押警戒线,这都是把资本市场作为融资工具、盲目市值管理的后果。随着资本市场的退潮,裸泳者再一次显现,幸运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环境给了他们一块遮羞布,以至于不会太难看。但是,从历史经验看,这一切都在发生改变,好运不会永远在。

我们的社会更需要懂资本的企业家,而不是懂企业的“资本家”。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上市公司应当坚持把着眼点放在企业经营上,降低股价、市值和套现对企业经营的扰动,只在必要的时候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平台把企业规模做大、利润做强,资本市场终将给与其丰厚的奖赏,谁敢说今年的“漂亮50”行情不是对企业家精神的奖赏呢?基石资本将一如既往的与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为伍,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帮助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创始人成长为懂资本的企业家!


个人简介

张宗友,200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现任深圳市基石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2008年加入基石资本,具有多年的私募股权投资和定向增发投资经验,曾参与投资华昌达(300278)、康恩贝(600572)、模塑科技(000700)、蓝思科技(300433)等项目。


(编辑:韦依祎,责任编辑:魏锦秋,审阅:杜志鑫)

几年前,我曾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繁荣的根基是什么?

我认为是“重商主义(这里借指市场经济)”与“儒家文化”这两个因素的核聚变,只要我们的体制大门开一条小小的缝,中国老百姓与生俱来的聪明、勤奋、奋不顾身,几千年穷怕了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就能创造一个新天地。

2021年,我见到一个新能源公司的董事长,谈及张维迎所言“直到20世纪70年代,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比唐宋时期好多少”,他说这是真的,1978年他没有见过电,全家所有家当是一个小木柜。1979年,我的好朋友,一个咨询集团的董事长考上了大学,报到前他勤工俭学,骑六七十里山路卖冰棍,山里的一户人家,用几个鸡蛋和他换了一根,全家人排成一排每个人吮吸一囗。

在改革开放前,这是中国普遍的景象。而我们这一两代人,在改革开放后,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40多年过去,我们看到,轻舟已过万重山。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怎么赞扬也不为过!

而另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这也就注定了,我们上山的道路,更加的陡峭。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其发展正常就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我们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中国的政策也是因时、因势而变的。

因此,并非一些简单的因素就能够遏制中国的增长,只要不出现战争这样会扰乱经济进程的极端因素,只要中国依然坚定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保护企业家精神,中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就是坚定不移的。

如果认同这一点,那么无论是短期的政策、市场变化还是长期的中美对抗,都不会让我们产生太大的焦虑。

具体从我们做企业和做投资来讲,也无需过度悲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衰落的同时,也永远有一些行业和企业在崛起。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我们不必纠结于半导体仿佛一年紧缺、一年过剩,因为问题的核心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离不开半导体技术,而中美对峙、科技封锁,将进一步迫使中国在所有科技领域谋求自主可控,进一步迫使中国以举国体制解决创新问题。同时,当一项投资吻合科技进步趋势和政策引导的双重影响时,其估值亦将脱离传统财务模型。这些才是中国硬科技投资的重要的底层逻辑。

看待资本市场,我们更不必计较一时的股价波动。回顾历史,在资本市场发生剧烈调整时,那些优质的企业往往也会出现大幅下跌,但不同的是,优秀企业不仅能收复失地,还能再攀高峰。因此,我们继续坚定地布局那些有核心技术、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而从我们的投资经历来看,那些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最终都带领我们穿越了周期,并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回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和创新者思想共振

订阅基石资本
订阅基石资本电子邮件,获取基石新闻、项目进展及最新研究通讯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