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责任与影响

impact

年会大咖|王庆节:哲学是和“阴影”作战

2018.03.26

返回列表

     413-15日,基石资本2018年年会将在大梅沙京基喜来登大酒店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连接”,我们邀请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及博导彭剑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包政、华夏基石管理咨询团队合伙人施炜、斯坦福大学教授Ronald P.Fedkiw、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冰、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庆节等各界名人大咖集聚一堂,思想激荡,敬请期待。




本文摘自王庆节《2012年8月北大通识教育讲座:海德格尔与哲学的开端》,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云山论道

苏格拉底:为哲学辩护


image.png

如果哲学的精神就是一种理性、反思、批判、创新的精神,哲学就是遵循这样的精神去探究、发问人类知识、思想和生活中的那些最基本和最深层的问题。这一对哲学的基本理解第一次出现在苏格拉底那里,出现在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的辩护,而这个辩护后来被他的学生柏拉图记述下来,流传开来,就是我们今天看到和读到的《申辩篇》。

前面我们说过,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的辩护不应当仅仅被读作对自己个人的辩护,而应当首先读作是为哲学这样一个在当时人们眼中全新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辩护。而正是这一辩护使得哲学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地闪亮登场,也使得苏格拉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哲学-科学精神的奠基人。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苏格拉底究竟如何为自己,为哲学本身进行申辩的。


image.png

《申辩篇》全篇分为三个自然章节,据说它们对应的是当时雅典法庭审判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判罪阶段,即控方和被控方就是否有罪进行指控和申辩,然后审判团据此判决是否有罪。如果有罪,就进入第二阶段即判刑阶段。在这一阶段,被控方就控方提出的刑罚建议进行申辩,并提出自己认为合适的刑罚,然后审判团据此裁定最终的刑罚。第三阶段为判决之后,被控罪方尚有最后的机会对判决作最后的结语。在这场审判中,苏格拉底是被控方,所以他一共有三次讲话的机会,这三次发言就构成了《申辩篇》三个自然部分。明显,这三部分的分量是不一样的,第一部分即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无罪的申辩占了全文几乎四分之三的分量,正是在这个部分,苏格拉底借为自己申辩的机会向人们讲述了人类思想史上对哲学的第一个基本理解。

在我看来,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的申辩,就像是一个双重主题的变奏,一个主题是为其个人进行申辩,这也是《申辩篇》中的表层字面意思,但另一个主题则更重要,是为哲学作的申辩,它有着更深层的哲学内涵。因此,我们阅读《申辩篇》,需要将这两重意涵交织起来理解。例如,《申辩篇》的前五节可以看作是全部申辩的导言。在这个导言中,苏格拉底并没有急于为自己辩护,而是对即将到来的申辩进行一些深层次的,也是导引式的铺垫与说明。第一节开场伊始,苏格拉底就对审判团说,请你们不要相信控方对我的指控,因为他们说的东西都不是真的,而我在法庭上对你们说的才是真的。这是此段文字层面所表达的意思,但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看出,这里的核心词是“真”或“真理”。因此,苏格拉底开宗明义,实际是想通过这段话说明,哲学活动的唯一目标是真理,而不是其它。第二节中,苏格拉底请求法庭原谅他在将要进行的申辩中的说话方式,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说话方式,而这种方式与众人的说话方式不同。为什么会这样?苏格拉底的说话方式是怎样的?我们知道,苏格拉底喜欢在雅典的市场上与人交谈,发问和追问问题,他的说话方式是一种特别的问答式对话,后来这被称为是“诘辩法”和“辩证法”,苏格拉底以这种对话方式闻名全城。但在这里,苏格拉底实际想说的是,哲学有自己的独特的方法和说话方式,这种说话方式与众人日常习惯的叙事性的说话方式截然不同,甚至格格不入。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才说,他在雅典民众的眼中就是一个“怪人”。这里仅仅是说苏格拉底是一个怪人吗?还是暗指哲学家在民众眼中实质上就是怪人,因为他设定了和常人不同的活动目标与说话、行为方式?接着,在第三到第五节,苏格拉底向法庭讲述了他将要为自己申辩的两个步骤,即第一步他将回答那些缠绕他一生的“流言蜚语”,因为正是这些流言蜚语最后导致了对他的正式指控,将他抛上了今天的审判台。第二步,他将回答对他的正式指控:1)他的所作所为败坏了雅典的年轻人; 2)他不信城邦的神。苏格拉底在这里似乎更看重那些“流言蜚语”,不仅是因为这些“流言蜚语”最终导致了将他带到审判台前的正式指控,更因为“流言蜚语”对于大多数在座的年轻人来说长久以来就一直存在,可以说是“与生俱来”。而且,尽管它们到处传播,却没有人为它们负责,所以即使苏格拉底今天想要反驳它们,也找不到任何具体反驳的对手。因此,苏格拉底将之比拟为“阴影”,并把他将要进行的申辩称之为“与阴影作战”。苏格拉底这里仅仅说的是围绕他个人展开的“流言蜚语”吗?“流言蜚语”作为“阴影”还可能指向什么?我们知道,在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以及后世哲学的发展中, “阴影”一直是一个哲学性的“隐喻”,它用来意指我们与生俱来的传统偏见和先见,它们在未经哲学学习和反思的众人那里,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东西,是伴随我们成长的东西,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视为“天经地义”,从未想到要去省察一番的东西,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往往不假思索就将之设为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前提。苏格拉底将他的申辩,同时也就是哲学活动视为“与阴影作战”,这也就是向我们预示出哲学作为人类批判性、创新性、反思性的理性活动的本质。这和后面将雅典城邦比拟为体态庞大臃肿、懒于运动的牛马,将哲学家比拟为不断蛰刺、骚扰它们,使之不断起身,得以运动和革新的“牛牤”、“牛蝇”的说法遥相呼应,一脉相承。

“和阴影作战”

image.png

哲学是和“阴影”作战。这个阴影既可泛指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传统偏见,也可以具体指人们对哲学的偏见。哲学,在苏格拉底的时代,还是一个全新的东西,人们所知甚少,所以毫不奇怪,人们习惯用传统的方式来看待哲学。如前所述,苏格拉底的申辩从对他的“流言蜚语”的澄清和批驳开始,正是这一澄清与批驳,苏格拉底给我们讲述了他对哲学作为“爱智慧”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解释。

什么是对苏格拉底的“流言蜚语”呢?在《申辩篇》的第六节,我们读到下面的一段话:

[人们都说,]苏格拉底的罪过在于,他忙于研究天上的事情和地底下的事情。他玩弄词藻,巧舌如簧,并将这样的玩意儿教予他人。你自己可以到阿里士多芬的喜剧中去看[这般的形象]。1(1 参见 Plato, Apology, trans. G.M.A. Grube, 19b-c; in Plato Complete Works, ed. John M. Cooper,Indianapolis/Cambridge, Hackett Pub. p.20.)

从这段“流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苏格拉底“忙于研究天上和地底下的事情”直接引向苏格拉底“不信城邦之神”的指控,而“玩弄词藻,巧舌如簧,并将这样的玩意儿教授他人”则引向另一个指控,即“教坏年轻人的灵魂”。而且,苏格拉底还提出一个例证:阿里士多芬的喜剧作品。阿里士多芬是什么人呢?阿里士多芬是希腊的著名的喜剧作家,诗人,代表的是大众意见和历史叙事的传统。

面对这样的流言和指控,苏格拉底会如何澄清与反驳呢?苏格拉底看出,这些流言是人们将哲学家与当时的自然学家,即科学家的前身以及与智术师混淆的结果。所以,苏格拉底从两方面予以反驳。首先,苏格拉底指出,他并不具备自然学家的知识,他本人并不属于这群人,这是人们以讹传讹的结果。至于“玩弄词藻,巧舌如簧”更是当时人们对“智术师”的偏见。智术师是当时希腊的一批教授辩论术的职业教师,他们以教人修辞、辩论为生,被认为是仅仅“爱语词”的人。当时许多著名的智术师都和苏格拉底有交往和友谊。尽管苏格拉底认为智术师作为一门职业并无不当,而且,如果一个智术师确有真才实学,教学上尽心尽职,适当收费也无可厚非。想当年我们的孔老夫子虽然倡导“有教无类”,也是要收三条干肉作为“束脩”的嘛!不过,苏格拉底在这里反复强调他不是智术师,因为他不收费。为什么“不收费”这般重要,直弄得我们这位苏老夫子在这里又要赌咒发誓,又要找人作证呢?实际讲来也很简单,前面我们讲过,在苏格拉底的眼中,哲学的目标只是“真理”,别无其它。所以,哲学不是“爱词藻”,也不是爱“金钱”或者是去爱其它的什么东西。

(未完待续)


关于作者

王庆节: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2000-)。美国杜兰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北京大学(1983-87),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1993-95),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1995-2002)。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当代西方欧陆哲学,东西方比较哲学和道德哲学等。近期主要著作有《海德格尔:翻译、理解与解释》(2017(编)),《道德感动与儒家示范伦理学》(2016),《海德格尔与哲学的开端》(2015)。译著有《形而上学导论》(新译本)(2015),《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2011)等。曾参与翻译《存在与时间》和参与主编《海德格尔文集》(30卷)。


更多基石2018年年会大咖观点:

许小年:创新没有风口,追风口不叫创新

阎学通:特朗普政府的整体政策难以取得成功

包政:“美好产品”非不为也,或不可为也

施炜:“中国式管理”的建构逻辑

彭剑锋:组织结构的十大变革趋势与量子人才管理


(编辑:韦依祎,责任编辑:魏锦秋,审阅:杜志鑫)

几年前,我曾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繁荣的根基是什么?

我认为是“重商主义(这里借指市场经济)”与“儒家文化”这两个因素的核聚变,只要我们的体制大门开一条小小的缝,中国老百姓与生俱来的聪明、勤奋、奋不顾身,几千年穷怕了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就能创造一个新天地。

2021年,我见到一个新能源公司的董事长,谈及张维迎所言“直到20世纪70年代,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比唐宋时期好多少”,他说这是真的,1978年他没有见过电,全家所有家当是一个小木柜。1979年,我的好朋友,一个咨询集团的董事长考上了大学,报到前他勤工俭学,骑六七十里山路卖冰棍,山里的一户人家,用几个鸡蛋和他换了一根,全家人排成一排每个人吮吸一囗。

在改革开放前,这是中国普遍的景象。而我们这一两代人,在改革开放后,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40多年过去,我们看到,轻舟已过万重山。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怎么赞扬也不为过!

而另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这也就注定了,我们上山的道路,更加的陡峭。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其发展正常就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我们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中国的政策也是因时、因势而变的。

因此,并非一些简单的因素就能够遏制中国的增长,只要不出现战争这样会扰乱经济进程的极端因素,只要中国依然坚定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保护企业家精神,中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就是坚定不移的。

如果认同这一点,那么无论是短期的政策、市场变化还是长期的中美对抗,都不会让我们产生太大的焦虑。

具体从我们做企业和做投资来讲,也无需过度悲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衰落的同时,也永远有一些行业和企业在崛起。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我们不必纠结于半导体仿佛一年紧缺、一年过剩,因为问题的核心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离不开半导体技术,而中美对峙、科技封锁,将进一步迫使中国在所有科技领域谋求自主可控,进一步迫使中国以举国体制解决创新问题。同时,当一项投资吻合科技进步趋势和政策引导的双重影响时,其估值亦将脱离传统财务模型。这些才是中国硬科技投资的重要的底层逻辑。

看待资本市场,我们更不必计较一时的股价波动。回顾历史,在资本市场发生剧烈调整时,那些优质的企业往往也会出现大幅下跌,但不同的是,优秀企业不仅能收复失地,还能再攀高峰。因此,我们继续坚定地布局那些有核心技术、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而从我们的投资经历来看,那些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最终都带领我们穿越了周期,并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回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和创新者思想共振

订阅基石资本
订阅基石资本电子邮件,获取基石新闻、项目进展及最新研究通讯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