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责任与影响

impact

基石大家课堂|东吴证券王莉:消费升级叠加创新周期 手机供应链迎来供需革命

2017.08.17

返回列表

image.png

东吴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莉



8月5日至6日,基石大家课堂第十四期“新形势下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与策略”在丽江悦榕庄成功举办。主讲人我们请来了知名经济学家林采宜,以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赵湘怀、邓学、王莉、郑宏达前来分享他们前瞻性的观点。赵湘怀是安信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邓学是海通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莉是东吴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郑宏达是海通证券计算机行业分析师,都曾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荣誉。



本文是基石大家课堂(丽江)系列的第五篇,根据东吴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王莉的演讲《智能手机消费升级叠加创新周期》整理。嘉宾的演讲内容仅供参考和学术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基石资本的立场。




从份额逻辑到价格逻辑

电子产业非常有意思,那天我们还在讨论,我说我们这一批的老电子研究员要感谢乔布斯,感谢苹果,感谢智能手机出现了巨大的产业机会,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长的景气周期。其实电子行业应该是目前来说产业链最长,下游应用最广的一个中游行业

我现在手里有3部常用手机,我家里还有10来部手机,每出一款新手机我都会买,买完我会拆,拆完我会研究一下手机上有哪些新的工艺。除了手机之外,平板、电脑、家电、汽车、军工等,这些都涉及到大量的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虽然手机这个产业看着不起眼,但是一部手机它的物料成本现在差不多要200美金。每年全球手机的出货量约20亿部,智能机占15、16亿部。这意味着仅手机这个产业,它的物料或者元器件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每年智能机的全球出货量大概是15、16亿部,一部手机你供应1美金的物料就意味着对应一个15、16亿美金的市场,如果你供10美金的物料,那对应的市场就非常大了。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市场里面我觉得我们会持续发现机会。

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产业是汽车。汽车每年全球的出货量大概有8000万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事情是随着汽车电动化的趋势出现,汽车单车的电子化部件也在大幅提升。我们现在去看一个单车,比如说以乘用车为例,仅仅一套金属软连接可能单车就要400、500美金。所以这样的一个市场在未来可能并不亚于手机市场,但是过去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是汽车这个链条当它的下游在日本、在德国的时候,它的链条很封闭,所以会很难进去。但是如果电动化了,我们通过电池模组能够跟别人站在同一个起跑线的时候,可能我们国产的这种零部件厂商就开始产生机会了。下一阶段我们可能会从手机开始去关注汽车电子化部件这样一个机会。

这些年我们在手机产业观察到了哪些事情?一方面,前些年我在跟踪手机产业链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个词叫“国产化替代”——我们关注的事情是你在苹果的份额是多少,未来还有没有提升的机会?与欧美厂商或者日本厂商PK的时候你是否还有一个替代它的机会?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在有些产业,比如说摄像头、声学、连接器、屏蔽件和天线等,通过前些年的一个进口替代的过程,我们已经获取了一个较高的市场份额。那么在我们的优势开始巩固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时候我们关注的逻辑开始从份额的逻辑、量的逻辑、进口替代的逻辑切入到一个创新的逻辑,就是价格逻辑。

在过去的手机产业链里面,供应一个摄像头,单摄的价格是5美金,现在双摄出现了,因为双摄更清晰,并且还可以实现景深处理,甚至可以在未来实现3D立体成像,这个双摄的价值至少在20美金以上,这就是投资机会。在这样的一个手机创新加速的背景下,我们越来越多的国产厂商开始在配套这种创新加速的时候,我们发现机会就来了。从数据来看,首先,智能机在每年全球手机的出货中的渗透率已经非常高了,占比达到了8成。如果说前些年我们的投资还在“吃”智能机渗透率快速提升的红利、依靠智能机在快速增长的逻辑的话,但现在智能机的渗透已经很高了,去年智能机的出货量的增速降到了个位数,今年可能就不增长了,所以我们的投资逻辑必然发生转变。第二个数据就是我们发现虽然智能机整体的出货增速乏力,但是苹果、三星、华为、OPPO、VIVO它们每年的出货量还在增长,它们为什么能够增长?它们抢占的是谁的份额?第三个数据,我们发现截至去年年底,就全球范围来看,手机的出货中有大概一半以上是2000元以上的手机,价格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上涨,包括去年我们看到的小米的机型,它过去卖800元到1000元,去年也开始卖2000元、3000元的机型了,这个事情从2016年下半年起越来越明显。

结合上面三个数据,智能机出货量的增速开始放平缓,苹果、三星、华为、OPPO、VIVO这些品牌厂商的出货量还在快速增长,而且这些手机的售价在提升,这些现象背后折射的事情是什么?是手机的整个供需两端的一些变化。在需求端,我们在座的每位可能都已经用过至少2、3代手机了,那么大家一定都是很成熟的手机用户。在过去,多数人可能还会考虑性价比,但后来会发现手机频繁发热或者系统时常卡顿会给我们造成极大的困扰,我们就会想那还不如直接买一部好点的手机。所以我们发现当手机的用户越来越成熟的时候,他们就越会为了流畅的系统体验和一个更好的品牌价值甚至为了一个更美的外观或者某一个功能去买单,按照这个逻辑,你会发现手机在这一轮消费升级里它具备消费升级的逻辑,手机已经跟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了,甚至跟我们的工作都密不可分了,我认为手机是真的具备了消费升级逻辑的一个产业,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此去买单。


手机链条走向高度分化

供给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从整个供应链以及上下游来看,去年元器件的涨价幅度非常大。整个物料成本在快速上升,那意味着整机厂要为此去买单。我们观察到,如果品牌手机过去卖1000元,现在卖2000元,用户可以接受,但是假如是一个从来没听过的手机品牌定价2000元,就没有人买账了。当然也有一些整机厂商,尤其是一些品牌化的整机厂,它去向苹果学,包括像海康威视这样的一些厂商,它们跟供应链形成一个更好的互动,利用手中强大的现金流,可以先预付一部分的现金,因此在供应端拿到一个更好的价格。通过这种方式与供应链达成合作,以此来应对供应链价格的波动,这也是一种策略。我要强调的是,面对供应链价格的波动,尤其是一些关键零部件持续缺货的情况,显然品牌厂商无论是通过整机涨价还是通过跟供应链更好的互动,它都有能力化解这个问题,但是大量的小厂是没有办法的。

第二个事实,智能机的渗透率非常高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这是一个存量市场,每年智能机的出货量大概在15、16亿部,可能这家厂活得好那家就死掉了。它不会像以前那样,你抢你的市场,我抢我的市场,你面对商务金融客户我就面对厂妹厂花,不会再有这样的时代了,未来大家是在一个比较庞大的基数存量市场里争个你死我活。唯一有效的策略就是差异化。如果说过去OPPO、VIVO还可以通过渠道下沉去产生差异化的话,那现在这个策略在三、四线城市的效力已经不大了,因为市场的潜力已经不足够强大了。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差异化。去年,华为在双摄像头上面率先开始跟供应链绑定,实现双摄像头,去年华为手机的销量相当不错。OPPO、VIVO去年率先开始采用包括OLED屏,包括今年OPPO又推出了类似于单反摄像头的新功能来吸引用户。在存量博弈的大背景下,一旦发现某项创新是有生命力的,其他厂商就得马上去跟进,甚至需要考虑得更长远。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如果是真的对消费者有用的创新,消费者认可的创新,它会马上在市场上形成高度的一致性,所有厂商都会跟进,就比如说全面屏。

今年年初我们去讲全面屏的时候,我觉得不少手机厂商都不相信这个事情,但是后来他们发现苹果、三星都用了全面屏,而且消费者愿意买单,他们就愿意改机型。市场预估明年4G手机至少有7成以上开始用全面屏。这个带来什么?带来的是一个快速出现的供需缺口,届时会供不应求,那我们的机会就来了。对有生命力的创新,大家形成了你追我赶、快速跟进的市场氛围,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你的眼光够准的话,一定可以享受到这种供需不匹配的过程中带来的一个巨大的机会。

如果说手机未来要不停地去创新,比如手机摄像头要涨价,喇叭用量增多了等等,成本一下从几块钱上升到10美金以上,怎么办?这个时候厂商就要不停地去投研发,不停地去投钱,同样的,对应的物料成本也在快速上升,只有大厂商才有可能去承担这样的一个由创新带来的成本叠加。同时也带来一个逻辑,就是如果我是做零部件、元器件的供应商,我要跟得上创新我才可能去享受到溢价,如果我只是一个做标准件、基础件的供应商,那必然面临的事情是什么?是被砍价。因为手机它不可能无限涨价,这是很正常的一个事情,再好的一个东西,它的消费升级也是有边界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一个情况,手机创新出现了,为了应对供需缺口,市场愿意给出溢价,另一方面,对于标准件的供应商来说,为了保住订单必然面临被砍价。所以未来手机链条一定将出现高度分化,而且分化会非常剧烈。结合供需两端的变化来看,在整机的这个环节,强者恒强了。第二个是手机创新不仅没有慢下来反而在加速,而且创新很容易形成高度的一致和快速的跟进,所以会带来需求的瞬间爆发,这种逻辑未来会越来越强。这是我们对于手机端的一些结论。


不见周期即见如来

从整机再谈到元器件环节,哪些东西有机会?我觉得如果一个创新它想快速的放量,它想影响所有手机厂商的预期,一定要看一线大牌的规划。苹果明年的手机会有哪些创新?三星有哪些创新?华为、OPPO有哪些创新?市场上从一线品牌到二线品牌会不停的复制这些创新,这个时候你需要关注的事情无非就是未来这个东西在手机里的渗透率大概是多少。

接下来我简要分享一下我们对于这些创新的各个环节的一些理解。首先是屏幕这个环节,我想讲一下全面屏。过去我们手机的上下部分有很多留白的空间,以16比9的屏为例,屏幕部分只占整个手机表面的64%左右,而现在以苹果和三星今年的新机为例,它们的尺寸比例是18比9,上下的边距变得越来越窄了。我们预判未来屏占比甚至会达到90%以上,比如小米MIX其实屏占比已经达到了91%。我认为全面屏现在已经进入一个产业链快速复制的阶段,它确实具备生命力,具有更强的一个视觉刺激。全面屏目前最好的一个实现方式是用OLED屏来实现,尤其是柔性OLED屏,因为它实现得最快,手机不需要怎么改。但是当前全球每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有15、16亿部,现在只有三星能够做柔性OLED屏,能够批量供货,而三星每年柔性OLED屏的出货量只有不到2亿片。这就导致只有苹果的高端机型和三星的高端机型可以拿到货,其他人拿不到柔性OLED屏。其他厂商只能通过传统的屏去改,这样就需要面临很多问题。首先过去屏幕运用的是垂直角的切割,现在如果要把这个屏顶边,这个屏就需要R角切割。而这种异型切割需要大量运用到激光技术。第二,如果要做全面屏,那必然面临着摄像头、受话器要做得越来越小,这样才可以实现一个更高的屏占比。还有天线,全面屏会导致窄边太小,能够留给天线信号穿透的空间太小,那么信号可能就要寻求从手机后面去穿透,怎么办?所以当我们去推敲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屏的改变会引发手机链全局的变化。

柔性OLED显示屏有更多先天的优势,不会需要很多的改动,其实柔性OLED屏已经引发了整个产业去争抢,但是供给的话,可能现在能批量供应的只有三星的2亿片左右,怎么办?我们看到大量的厂商纷纷去投柔性OLED屏,在这样一个产业里,怎么去寻找机会?有那么多厂都要去做柔性OLED屏,谁会赢?我们发现,柔性OLED屏关键的制成和关键的材料只有几个。第一个是把这种发光材料蒸镀到了机板上,所以蒸镀机是关键。目前,我们发现佳能TOKKI的蒸镀机能够把误差控制在5个微米以内,可以保障屏幕的良品率,这台机器的价格要1亿元以上,目前有三星、京东方、LG买到了这种蒸镀机。

这几处关键制成和关键材料,其实可以告诉我们,每一个创新产品的诞生,并不是所有参与在里面的人都是受益者,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它的关键制成,关键设备,关键材料找出中间真正有价值的环节去投资。此外,提前布局的战略是很有意义的,举个例子,立讯精密,大家都知道明年苹果的无线充电可能要改线圈方案,而立讯精密在2年前就已经跟绕线机的设备厂形成了联合开发,这是一个产业的前瞻性布局。我认为如果你要去投一个创新的品类,其实它们要有一些竞争性,未来的一、二级投资我觉得都是要考验企业的战略预判力,并能搞清楚在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产业链里面到底哪些是真正的可能会形成瓶颈的部分。

第二是非金属后盖。我推荐这个领域是因为这个产业的需求端出现了快速爆发,其次从供给格局上来看,这个产业的供给格局是较为稳定的,它能够在需求爆发的时候给投资人带来一个相对稳定的回报。因为如果要做全面屏的手机,当天线留下来的净空间特别少的时候,它的信号要从后盖去穿透,但金属很难穿透,所以可能最好的方案就是用非金属后盖,最佳的选择目前是玻璃和陶瓷。其次,要实现无线充电,手机后盖最好也是非金属材质——玻璃、陶瓷这两个产业的需求爆发带来的机会,我们可以关注。

最后想讲一讲,我有一个研究宏观的朋友这两天突然跟我说了一句话,就是当你不看周期的时候你就赢了。他那句话叫“不见周期即见如来”。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他的意思其实是什么?周期很重要,当大家去讨论到底是供给端带来的机会大还是需求端带来的机会大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在理解这样的一个背景的基础下,我们去找细分产业里面的一个供需,永远是有机会的。因为,手机产业链上的机会确实很多,产业链也很长。其实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是来自于供需,而我觉得大的宏观的供需大家想的太多了。但是仅就一些电子产业的细分供需,真正想到的人多吗?我觉得很少。就像我们前几天在讨论手机的胶水,它一克比黄金还贵,几百块钱甚至上千块钱,但是真正做好这个东西的人多吗?并不多,所以我觉得这种细分的机会其实是很多的。谢谢大家的聆听。

(编辑:韦依祎,责任编辑:魏锦秋,审阅:杜志鑫)

几年前,我曾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繁荣的根基是什么?

我认为是“重商主义(这里借指市场经济)”与“儒家文化”这两个因素的核聚变,只要我们的体制大门开一条小小的缝,中国老百姓与生俱来的聪明、勤奋、奋不顾身,几千年穷怕了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就能创造一个新天地。

2021年,我见到一个新能源公司的董事长,谈及张维迎所言“直到20世纪70年代,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比唐宋时期好多少”,他说这是真的,1978年他没有见过电,全家所有家当是一个小木柜。1979年,我的好朋友,一个咨询集团的董事长考上了大学,报到前他勤工俭学,骑六七十里山路卖冰棍,山里的一户人家,用几个鸡蛋和他换了一根,全家人排成一排每个人吮吸一囗。

在改革开放前,这是中国普遍的景象。而我们这一两代人,在改革开放后,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40多年过去,我们看到,轻舟已过万重山。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怎么赞扬也不为过!

而另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这也就注定了,我们上山的道路,更加的陡峭。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其发展正常就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我们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中国的政策也是因时、因势而变的。

因此,并非一些简单的因素就能够遏制中国的增长,只要不出现战争这样会扰乱经济进程的极端因素,只要中国依然坚定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保护企业家精神,中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就是坚定不移的。

如果认同这一点,那么无论是短期的政策、市场变化还是长期的中美对抗,都不会让我们产生太大的焦虑。

具体从我们做企业和做投资来讲,也无需过度悲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衰落的同时,也永远有一些行业和企业在崛起。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我们不必纠结于半导体仿佛一年紧缺、一年过剩,因为问题的核心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离不开半导体技术,而中美对峙、科技封锁,将进一步迫使中国在所有科技领域谋求自主可控,进一步迫使中国以举国体制解决创新问题。同时,当一项投资吻合科技进步趋势和政策引导的双重影响时,其估值亦将脱离传统财务模型。这些才是中国硬科技投资的重要的底层逻辑。

看待资本市场,我们更不必计较一时的股价波动。回顾历史,在资本市场发生剧烈调整时,那些优质的企业往往也会出现大幅下跌,但不同的是,优秀企业不仅能收复失地,还能再攀高峰。因此,我们继续坚定地布局那些有核心技术、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而从我们的投资经历来看,那些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最终都带领我们穿越了周期,并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回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和创新者思想共振

订阅基石资本
订阅基石资本电子邮件,获取基石新闻、项目进展及最新研究通讯

提交